![]() |
礦工(攝于2005年8月)
![]() |
出井的礦工(攝于2005年8月)
![]() |
有些小煤礦機械化程度很低(攝于2005年11月)
在都市里過著安逸舒適日子的人們,也許不會想到生活在礦洞里的人們。礦工——一群與黑色打交道的人,每天面對的是黑色的煤炭、黑暗的坑道、甚至死亡。在很多年以前,他們被譽為“光明的使者”。今天,他們仍在黑暗的地下,在艱苦的環境中辛勤的工作,因為社會還需要他們,他們也需要這份工作!在他們的眼神里,你讀不到哀怨,因為他們對生活充滿了希望。他們生命中的殘酷也許有許多人看不到,但結束時不時觸動人們的心靈。
兩年多來,記者深入采煤一線,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了這些用生命交換希望的人。浮現在我們眼前是一幅幅陌生的笑臉,但在他們的背后都有一個令人回味和沉思的故事。在這里,聽到了許多不為人知的事情,了解了他們的生活現狀,在幽深的礦洞,在礦工的家。
![]() |
![]() |
![]() |
礦工的宿舍(攝于2003年5月)
![]() |
走向礦井深處(攝于2003年5月)
他們幾乎都是來自農村,全家人的油鹽醬醋、孩子的學費都寄托在他們的身上。遠離了農村耕種的土地來到了煤礦,靠苦力賺取血汗錢。礦山上的人,其勞動量是很多人無法想象和理解的。挖洞的時候,無論你的力氣有多大,一方只有區區幾元錢,但這里面危險成分遠遠大于這幾元錢。記者在礦井口領取礦燈的小屋里黑板上看到了許多的數字,而這些數字就代表一個礦工的生命。在這里,有些礦工的生命就象眼前的數字經常變化一樣來去匆匆……
這些用生命來換取報酬的礦工們每天都在重復著進洞、挖礦、吃飯、睡覺。山外的世界變了沒有,在他們的心里是找不到任何記憶的。
礦井大多都在大山上,山上連一棵樹都沒有,在半山腰的地方就是礦洞的入口。往往從礦洞口到采煤層要用一個多小時到兩個小時黑道路程,最快的也需要好幾十分鐘時間。下井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坐直不起身子的“小火車”,遇到特殊情況還要從幽深的礦洞里走出來。在離礦洞口不遠的地方,用丟棄的爛磚石塊砌成的工房就是一些來礦上干活時間不長的礦工們歇息和睡覺的地方,礦工對這樣的房子已經很滿足了,他們這樣說“到了這里就最安全了,不會提心吊膽的”。
![]() |
![]() |
![]() |
在礦井下工作(攝于2003年5月)
![]() |
礦工用身體推運煤車(攝于2005年11月)
吃的都是大鍋飯,只有極少數帶了家屬的礦工可以開小灶,不管是大鍋飯還是私家小灶都是上頓面條下頓饅頭或是上頓饅頭下頓面條,他們舍不得吃時令蔬菜更舍不得吃肉。
隨著煤價的上漲,礦工的收入有所增加,但這是建立在勞動強度加大、勞動時間加長、危險程度加大、死亡幾率成倍增長的基礎上的。
在礦井里干活的有剛剛新來幾天的,也有在礦井里度過了20多個春秋已到不惑之年的老礦工。20多年的風風雨雨過來了,今天他們的收入在同村出來打工者里是最高的,他們付出的艱辛也可想而知。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每天白臉進去黑臉出來。一位老礦工動情地告訴記者“最渴望的是安全,安全保證了干多少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