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夜的情形只是“洋節日”在中國的一個縮影。近些年,情人節、愚人節、感恩節等眾多的“洋節日”在中國都市都是大行其道。有人擔心,這些節日的原有意義早已被中國的年輕人模糊,并無一例外地變成了“瘋狂聚會、開心狂歡的盛宴”;有人深感憂慮地說“這是值得警惕的文化侵略”;甚至有人感嘆:中國人,你過的哪門子圣誕???
近十年來,每逢年底,在中國的大中城市,一股熱浪便撲面而來。圣誕,這個中國人曾經陌生的只在電影中看到的節日,成了中國人重視程度很高的一個。某種程度來說,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對鞭炮的限制,以及休假旅游的增多,圣誕幾乎跟中國最傳統的節日——春節——平起平坐了。
說起圣誕,眼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都能如數家珍的說出平安夜、圣誕夜、狂歡夜,知道圣誕紀念的是耶穌的誕辰,知道有圣誕老人,知道應該弄棵樹,掛上漂亮的彩燈、禮品包,知道那只襪子。在每年的最后一個星期,許多的年輕人三五成群結伴到酒店、酒吧甚至教堂參加圣誕慶祝活動,甚至不少年輕的父母帶著年幼的孩子也參與其間,體驗異域文化帶來的不同概念的享樂。
最早在中國有圣誕這個概念,緣于十九世紀,傳教士把基督教引入中國。而在此后的百余年,由于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并不廣泛,使得圣誕的慶祝也沒有在中國形成氣候。近十幾年來,先是在中國工作的外國基督教徒增多,為了讓他們有機會的場地度過這個節日,才促使圣誕節活動逐漸增多,隨后,更多的中國基督教徒和非基督教徒也加入進來。
對于商家來說,假日經濟是近年來最大的黃金增長點,無論五一、十一還是春節,都成為商家以及服務行業攫取利潤的重點。而當這些傳統節日的蛋糕被分割完畢,商家就瞄準了類似于圣誕這種新興的、未被徹底瓜分的利益增長點。于是,圣誕概念成為一種新的炒作對象。
拿圣誕的主要參與人群來說,這些青少年也許對基督教有點興趣,也許就是跟著摻和,他們未必知道耶穌是哪國人,他爹娘又是何許人,他究竟是不是12月25日出生。他們對這個沒興趣,感興趣的只是能夠摻和摻和,樂和了和。說白了,圣誕不過是以商家盈利為目的,以無良媒介炒作為手段,以懵懂青少年為主體,以起哄湊熱鬧的心情參與的一個鬧劇。
深層次的研究一下,圣誕火爆的緣由還有這么幾點:貪大崇洋的心理在中國作祟。圣誕幾乎遍布世界,此謂大;圣誕是歐美流行的,此謂洋。中國人背離傳統的現象嚴重。春節逐漸被淡化,而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更不值一提。
可見,有各種各樣的前因促成圣誕在中國大行其道。但實際上,還是基督徒的節日,跟大多數中國人無關。
單從消費和娛樂的角度,多一個節日對于中國人來說,是好事。既可以促進消費,拉動內需,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經濟,又能夠讓百姓感受異域文化,多一種娛樂消遣方式。但是,從信仰和傳統的角度,圣誕,對于中國人來說,又算是什么節日呢?中國人,除了基督教徒,別的人又何必對圣誕津津樂道呢?
那么,中國人,你過的哪門子圣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