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泓衛(wèi),是10多年前在豐都救1名落水女童犧牲的。昨日,李泓衛(wèi)的姐姐打進電話稱,12年來,她一在苦苦尋找那名被弟弟救起的女孩,但女孩一直沒有現(xiàn)身。
李維芬激動地說:“清明節(jié)快到了,我們只希望獲救者能到弟弟的墓前看看。”
英雄犧牲 被救者悄然離去
李維芬家住渝中區(qū)中山四路。昨天下午,李維芬向記者講述了弟弟李泓衛(wèi)當年舍身救人的事跡。
1994年9月2日傍晚6時許,到豐都出差的李泓衛(wèi)在豐都3號碼頭候船,準備回重慶。突然,江岸傳來一名婦女的嚎哭:她七八歲的小女兒和她在江邊戲水時,掉進江中。
聽到呼救聲,李泓衛(wèi)和另一名同事迅速趕到出事地點,跳進江中救人。兩人抓住了小女孩,將她推到岸邊。小女孩被岸上的人拉上去了,而李泓衛(wèi)和他的同事,卻卷入漩窩,沉入江底。
李泓衛(wèi)當時是市內某局最年輕的工程師,和他一起被卷進江中的同事姓唐,是剛剛提拔不久的局長助理。據(jù)當時報紙記載,就在他們被卷進漩窩后,一名船工看到這樣一幕:被救女孩的母親牽著女兒的手,迅速離開碼頭。
尋找12年一直沒中斷
出事后,被救者卻不愿露面,這成了李泓衛(wèi)和唐某父母心中的隱痛。唐某的父親在豐都當過知青,他曾委托留在豐都的朋友尋找被救女孩,但一直沒有結果。李泓衛(wèi)的家人,則先是借助報紙,尋找被救女孩。
昨天,李維芬翻出當年的報紙。那些報紙上用的標題分別是《沒有回聲的歌》、《被救女孩 你站出來》、《獲救的小女孩 你在哪里》……
千呼萬喚,可那名小女孩一直沒有站出來。1994年底,李維芬只得請民警幫忙查找。通過多名目擊者指認,他們找到該縣東門路一名小女孩。
李維芬事先說明不需回報,但小女孩及家人堅決否認被救一事,小孩的母親甚至將他們轟出門外。
在李泓衛(wèi)去世后的兩年里,李維芬70多歲的父母經(jīng)常催她,快些找到那名小女孩,以便在生前能看到她。在他們看來,那名女孩是兒子生命的延續(xù)。
12年來,李維芬一直沒有放棄尋找。但直到現(xiàn)在,已退休的李維芬,也沒找到被救的小女孩。
被救女孩在涪陵讀書?
轉眼到了2004年。此時離李泓衛(wèi)犧牲已有10年,被救起的小女孩應已是十七八歲的少女。
這一年,李維芬采取了在本報與《涪陵日報》刊登尋人啟事的方式尋找女孩。這一次,有人打來電話,稱被救者在涪陵師院讀書。
但李維芬在猶豫中放棄了——那名少女,仍是10年前她們找過的那名女孩。她說:“如真是她,我希望她能自己找上門來。”記者 聶超
英雄父親:祝愿被救女孩幸福
昨天陳維芬講述整個尋找過程時,一次又一次流淚:“提起這件事,我們心里就難受,我們不明白的是,弟弟用命救了她的命,為啥她連見我們一眼都不肯。”
陳維芬反復向記者強調:我們找她,并不是需要她對我們有什么回報。她說,她的父親李德鵬今年已經(jīng)80多歲。她擔心,父親會和母親一樣,帶著未見到被救小女孩的遺憾離開。
而李泓衛(wèi)的父親李德鵬對此卻比較平靜。他說,他希望見到被救女孩,看看她生活得怎么樣,并想用兒子留下的遺物鼓勵她。
遺物是一張發(fā)黃的紙。紙上寫著:艱難困苦的生活對于強者來說,猶如通向成功之路的層層階梯……
“如果她不來見我,我也希望她今后身體健康、工作順利、生活幸福。”老人語調沉緩,淚眼朦朧。
小編附語
用一個生命去挽救另一個生命的行動是需要怎樣的勇氣、怎樣的魄力、怎樣一顆偉大的靈魂才能辦到?當挽救一個生命的剎那間,另一個生命的意義隨之升華。古訓曰: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正是這個道理。從古代聰穎的司馬光砸缸到近代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戰(zhàn)士羅盛教,我們不遺余力的謳歌救人者,他們身體力行的每個點滴都成為普世教科的精髓;英雄、壯士、崇高、英烈……所有贊美,所有最高的榮耀我們都心甘情愿加注在他們身上。羅盛教死后,朝鮮人民將他犧牲的地方石田里改名為“羅盛教村”,櫟沼河改名為“羅盛教河”,安葬他的佛體洞山改名為“羅盛教山”,山上建立紀念亭和紀念碑,碑上刻著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主席金日成的題詞:“羅盛教烈士的國際主義精神與朝鮮人民永遠共存。”
而當我們面對冷漠,面對那些應該稱英雄為“恩人”的被救者,我無語了。當我窮遍我的記憶才猛然發(fā)覺,自己找不到合適的詞匯來形容這殘酷。
我相信,的確會有極端的法外狂徒和逃逸的貪官會心安理得,繼續(xù)逍遙法外而沒有任何內疚與負罪感。而我無法相信的是這些殘忍、冷酷的被救者,當寒夜的噩夢將他們驚醒,回憶十二年前的往事,他們依然麻木!面對自己齷齪的此生、面對本能與良知,他們遭受的將是人類的唾棄與詛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