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的手機里收到了這樣一條短信:“感謝您對造血干細胞事業的支持!您的加入將為血液病人點燃生命之光。如聯系方式變更請與我們聯系(電話)或短信回復中華(北京)骨髓庫短信。”
這條短信使我想起了上大學時一段時光。那是在2001年,我的一位同學不幸患上了被俗稱為“血癌”的白血病。那是一個學習極為用功的女孩子,大家很少看到她參加什么“社交”活動,她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是一個人貓在宿舍里看書。她的生活似乎總是很平淡,在病情被查出之前,她剛剛和父母進行了一次旅游,據說那是她從小到大唯一一次離開她所在的城市。那次旅行之后,她好像才開始學會了“生活”,甚至開始吃起了減肥藥。于是乎,女生中間開始悄悄的流傳:她是因為吃了減肥藥才得上了白血病。但無論如何,一個曾經是那么熟識的生命可能離我們而去,同學們都紛紛想辦法,希望能為挽救一個生命而盡一份力。
正是在那段時間,中華骨髓庫正好重新啟動。于是我和我的很多同學都成為了志愿骨髓捐獻者。捐獻的最初階段是很簡單,只需要從身體中抽出一管血液就可以檢測出遺傳信息,把這些信息放入資料庫,就可以等待配型了。如果有病人的遺傳信息和我的近似,那么我就可以為他捐獻造血干細胞了。這個過程也許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一次血液檢測在當時需要由國家負擔300元左右的費用。因此很多人擔心:大學生們因為未來的流動性比較大,而且做事情往往是出于一時的熱情,今天國家花費的300元錢事小,明天如果不愿犧牲自己的造血干細胞救人,那么就會使一個生命消亡。
記得當時,在從我身體里采集完血液之后,我還向中華骨髓庫捐獻了300元錢。這些錢并不是我給自己今后改變主意的借口,因為當我決定捐獻那幾毫升血液時,我就做出了一個承諾:我愿意用我身體里的細胞去挽救另一個人的生命,哪怕是一個陌生人。
現在,5年的時間已經過去了。雖然還沒有一個病人和我的配型相吻合,但是我當初的承諾沒有變。昨天那則短信又一次提醒我:我也許對另一個生命還負有責任。
我想現在的我就像一名士兵,雖然他們不希望爆發戰爭,但是當戰爭來臨時,他們會義無返顧的沖上前線,因為他們肩負著承諾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