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少年乞丐長大后辦網站救助貧困者
2006-03-29
        A     鼠標雙擊滾屏 (1-10,1最快,10最慢)     save     close
少年乞丐長大后辦網站救助貧弱者
作者:華夏深度2006-03-29 08:50:25
少年乞丐長大后辦網站救助貧弱者
本報記者 楊文琴 實習生 毛長志 劉悅/文 相宏娟/攝影 

http://www.chinatimes.cc 華夏時報·華夏網  2006-3-29  
■核心提示
  他曾經有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但為了幫助貧弱者,他辭職了。他曾有4萬多元的存款,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全花在了貧弱者身上,現在他身無分文。
  現在,他租住在海淀區一畝園一間沒有窗戶的小屋里,支撐著一個叫“感恩中國”的網站。網站是2005年7月創辦的,內容是講述需要援助的貧弱者的生活故事,點擊率很高。
  有人說他傻,也有人說他借故出名。他并不作答,講了一個故事:一個小孩在潮落后將擱淺的小魚扔回海里。有人問小孩,那么多小魚你能全扔完嗎?有誰在乎你所做的事情?小孩說我扔的每條魚都在乎。


一臺二手相機、一個小背包、一雙破皮鞋陪伴張仁杰走著“感恩中國”之路


“兩層”共計不到四平方米的使用空間,三百元錢攢的二手電腦,成就了“感恩中國”的“辦公大樓”


張仁杰隨便什么時候只要看到貧弱者,都會伸出援助之手

  3月19日,從河北保定來京打工的農民工老張的一組照片在“感恩中國”網站刊出,之后的幾天,有人給他帶來了幾身舊衣服,有人送來了錢……
  老張是個聾啞人,沒結過婚,也沒有人走進過他的世界,當“感恩中國”的鏡頭對準他那雙黑木炭似的手時,他只有憨笑。獲助后,老張憨笑依舊,眼睛卻明亮了許多。
  老張只是“感恩中國”網站(http://www.owecn.com/)的案例之一。凡被摘錄于“感恩中國”網站的貧弱者,他們獲得的最大幫助就是心態的改變。而這一切,要歸功于一個叫張仁杰的人,是他用手中的鏡頭,記錄了這個群體,呼喚起社會對他們的關注。
  “貧弱者是一個特殊的群體,走近他們會喚起更多的體悟。”“感恩中國”網站的CEO張仁杰說。
  
經歷

  今年23歲的張仁杰是“感恩中國”網站的CEO,這個網站只有他一個人,他既是總編、攝影,又是編輯、記者,同時沒有人給他發工資。
  這個“感恩”CEO年少時曾沿街乞討,青年時曾放棄待遇優厚的工作,而現在,他在網絡看到了幫助貧弱者的曙光。
  
“感恩”CEO曾沿街乞討

  張仁杰2005年來北京,本想做個健身教練“攢點錢,娶媳婦,過日子”,每天上班經過五道口地鐵站時,他都看見有幾個韓國人買來豆漿和包子分給那些乞丐。
  看到乞丐們狼吞虎咽的樣子,張仁杰不由地想起了自己的過去。張仁杰出生在安徽省六安市的一個農民家庭。由于貧困,他剛上完初中一年級就告別了校園。輟學后的張仁杰流落街頭,去過工地,干過許多臟活累活,經常沿街撿破爛。后來,張仁杰流浪到鄭州,被一個好心的家庭收養。在這家人的幫助下,他考取了當地的一所武術學校。遺憾的是,張仁杰還沒來得及報答,養父母就相繼去世了。
  
辭掉教練專幫街頭乞丐

  隨后,張仁杰也每天到五道口為乞丐們送飯,并出錢送一些人回家。然而很快,張仁杰意識到,這些人所面臨的困難,遠遠不是吃幾頓飽飯或拿錢回家那么簡單,他們有的身患重病,急需治療;有的自己掙錢很少,還肩負著養活全家的重任。
  后來,張仁杰的救助行動影響了他的工作,同事勸他收斂些,沒想到張仁杰卻做出了令所有人都意外的決定:辭職。專門騰出時間來尋找并幫助大街上的乞討者和殘疾人。
  很多人對張仁杰的辭職很不理解,笑他傻。張仁杰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取向,我不用費口舌解釋。”
  
創建“感恩中國”網站

  王雪萍是張仁杰在西苑菜市場發現的“小乞丐”。“第一眼看到她時,她的兩只手像海豚的鰭一樣翻在背后,兩腿也因畸形無法站立,她坐在一個安裝了4個滑輪的木板上。”
  王雪萍因先天殘疾,出生后不久就被父母遺棄,她被3個好心的老人收留。去年,70歲的大伯帶著王雪萍徒步5個月從安徽來到北京,尋求治療。但20萬元的醫療費讓父女倆束手無策,為了籌集治療費,幾近全盲的大伯帶著小雪萍開始了乞討生涯。
  大伯在張仁杰跟前算了一筆賬:“兩人每天乞討的收入是10-15元,每月的房租是150元,除去其他開銷,每月只能攢200元。要攢夠20萬需要100年的時間。”
  看到老人的絕望和王雪萍的無助,張仁杰覺得自己該為他們做些什么,在多次奔波無果后,他想到了網絡。在朋友的幫助下,張仁杰將自己的博客網址改成了“感恩中國”
  網站。在這個網站上,張仁杰放了一組王雪萍的圖片,很快,許多人通過網絡知道了王雪萍,伸出了捐助之手,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兒童希望救助基金會也為王雪萍提供了6萬元的手術費用。不久,王雪萍腳部矯正手術在東直門醫院完成。
  這件事極大地鼓舞了張仁杰,網絡讓他看到了幫助貧弱者的曙光。
  
為救助4萬元積蓄所剩無幾

  “感恩叔叔”是雙胞胎兄弟小文、小武對張仁杰的稱呼。兄弟倆來自福建,患有腦癱,雙腿畸形。去年,在福建媒體的幫助下,殘聯、婦聯和好心人,給他們湊了1萬多元來京治病,卻被騙子騙去了一半。
  兄弟倆的父母是老實巴交的農民,對“感恩中國”并無概念。
  2006年春節前夕,小文的母親提出想在春節前出院,讓張仁杰幫忙租一間房子。張仁杰考慮到兄弟倆剛做完手術不久,就在自己的住地附近花500元租了一間有暖氣的房子。小文的父母都“理直氣壯”地接受了這種幫助。直到小文的母親跑到張仁杰租住的地方拿笤帚時,她才了解了“感恩中國”的全部。當時,她抱住張仁杰,嚎啕大哭。
  至今,張仁杰辭職時積攢的4萬元已所剩無幾。
  
“辦公大樓”不足2平方米

  張仁杰原先在海淀區一畝園租住了一個很寬敞的房間,另外還租有一個長1.8米、寬1米、沒有窗戶的房間放雜物。但隨著“救助事業”的擴大,張仁杰只能搬出大房間,將堆放雜物的小房間當成了“感恩中國”網站的“辦公大樓”。
  稱之為“辦公大樓”并不夸張。因為房間用折疊床板分成了上下兩層,上層是張仁杰的住處,下面是他的工作間,放著電腦、書籍等東西。
  進門后須側身通過,300元組裝的電腦是最貴的物資。而上“二層”,必須用手摳住床板,像蕩秋千一樣躍到床上。張仁杰說:“這房子萬一失火,我絕對跑不了。”但他還是不打算搬離這里,“租金便宜,一個月才50元”。
  張仁杰白天騎著自行車四處穿梭,用那臺二手數碼相機拍下貧弱者的生活,到了晚上,再逐個巡訪乞丐們的落腳點。常常要等到夜里12點后,才去敲朋友的房門,把網線插到朋友的網絡端口上,再回到自己的小屋,把拍攝的照片放在二手電腦里,再更新網頁——廉價電腦經常死機,傳一組圖片往往要浪費很多時間。
  
遭遇

  因經常深夜訪問乞丐居住地,他曾被當成“可疑人員”跟警察“走了一趟”,身份證沒能幫他證明身份,倒是“感恩中國”的身份證明了他并不“可疑”;因經常給乞丐送飯,他被當成“丐幫幫主”,然而,他對別人異樣的眼神看得很淡。
  
被警察當成“可疑人員”

  張仁杰經營網站的方法很簡單,“找到一個需要幫助的人,用照片真實地抓拍他生活的點點滴滴,用很少的文字寫圖片說明,再發在網絡上”。
  多數瀏覽過“感恩中國”網站的人都有疑問:為什么張仁杰總能找到一些催人淚下的感人故事,拍攝的照片感人肺腑?實際上,每次出訪前,張仁杰并沒有明確的目的地,只是憑借他多年的流浪生活經歷,他能判斷出哪里有需要幫助的人,深山里、橋洞下、爛尾樓、人行橫道邊,都是他經常光顧的地方。
  一天晚上,張仁杰在一幢爛尾樓前轉悠,被當地警察因“身份可疑”帶到派出所,警察查看他的證件時,他出示了身份證,但警察說僅憑身份證不能“排除他的可疑身份”。后來,警察看了“感恩中國”網站,發現上面有個監督電話,就按照上面的電話打了過去,結果,張仁杰褲兜里的電話響了……這次,連警察也被逗笑了。“感恩中國”的身份證明了張仁杰的“身份”。
  
被別人當成“丐幫幫主”

  街邊,乞丐常被誤解為騙子。張仁杰給乞丐送飯時,就有人在旁邊嘀咕:“看,他們的‘頭領’來了。”張仁杰已經習慣了別人異樣的眼神和“丐幫幫主”的身份。張仁杰“撿到”于雅珍老人的情景讓他對這一切看得很淡。
  去年12月5日,零下9攝氏度。張仁杰在五道口遇到了一位瘦小的老太太。她雙腳只纏著幾層塑料袋,凍傷的腳面已經開始流膿……張仁杰帶老人去附近的小飯館,給老人點了一碗面,并給老人倒了一杯熱水。捧著熱水,老人竟然舍不得喝。“她怕喝了就沒了,捧著暖和些。”
  后來,張仁杰把老人送到海淀區救助管理站。一來二去,老人把張仁杰當成了自己的親人,一見面就嚷著“回家,咱們回家”,只可惜,到現在張仁杰也沒有找到老人的親人,也無法領她回自己的家。“如果大家都覺得乞丐是騙人的,沒人去關心她,我敢保證,于奶奶會凍死在那夜。”
  
困惑

  憑一個自己都要吃不上飯的人的一己之力,很多人在問,“感恩中國”能走多遠?關于這個問題,張仁杰自己心里也沒底。他曾為無力救助別人而自責,他曾為救助時受“職業乞丐”的騙而惱火,這一切,都是這個年輕生命不能忘卻的經歷。有欣慰也有淚水……
  
無力救助別人使他自責

  為了幫助更多的殘疾人,張仁杰經常去外地,特別是一些偏遠山區尋找線索。
  “在貴州,我去一戶老鄉家喝水,剛好碰見主人喂孩子吃飯,她很怪異地叫了幾聲,馬上爬出來3個一絲不掛的孩子。女主人將煮好的飯倒在一個大盆里,3個孩子真是像豬一樣,將頭伸進盆里吃,偶爾抬一下頭,滿臉的湯水,讓你不忍心再看下去。3個孩子的父親幾年前就去世了,現在就靠母親種地維持生活。母親聽不懂我說的普通話,我也聽不懂她的方言。那種無助讓她只有一聲接著一聲地嘆息。”
  “一切對貧弱者的幫助,歸根結底是經濟上的援助,而我在經濟上實在無法給予他們。”說話時,張仁杰帶著自責。
  
不知道“感恩中國”能走多遠

  隨著感恩中國網站影響的不斷擴大,對張仁杰的質疑也不斷增多。“你能堅持多久?”“歇歇吧兄弟!”類似的聲音也不時在“感恩中國”的論壇中出現。
  其實,同樣的疑惑也縈繞在張仁杰的心頭,“我也知道自己的力量再大也有限,‘感恩中國’到底能走多遠,我也在思考。我想把‘感恩中國’做成門戶網站,通過網站來幫助弱勢群體也許是一條可行的路”。
  由于沒有收入,現在張仁杰幾乎身無分文,連自身的生存都成了問題。“大不了我出去打工,憑我的能力找一份工作不成問題,但王雪萍他們怎么辦?”說這話時,堅強的大男人張仁杰竟流下了淚水……
  
對話

  我要想成名不會用這種方式

  說我借機出名?我很生氣

  記者:現在社會上以乞丐身份行騙的人特別多,你怎么看?
  張仁杰:我承認確實有人打著乞丐的幌子行騙,而且我還上過當。
  記者:既然存在騙,你還想繼續你的“事業”嗎?
  張仁杰:我幫助人是有原則的,一是殘疾人,不管年齡大小,我都關注,再有就是神志不清的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年人。這樣的人,就是他們騙我一萬次我都愿意。
  記者:有人認為,你的行為和網站不會堅持多長時間,你只是借機出名。你怎么看?
  張仁杰:我很生氣。我張仁杰現在也算有名了吧?成名后,我過的依然是貧困的日子,破衣服、爛皮鞋,一天只吃一頓飯。這樣的出名有什么意義?憑我的能力,我開車、做翻譯、當保鏢,無論哪個工作都比現在要舒服和體面。
  再說了,我真想成名,又何必用這種方式,我脫光衣服,裸體在大街上跑,第二天肯定是各大媒體的頭條,那樣出名豈不更簡單?

  我要去工作,我不能餓死

  記者:也有人指出,你可能借用“感恩中國”網站斂財?
  張仁杰:我現在救助人的方式很簡單,就是用照片和文字把他們的生活真實地記錄下來,發在“感恩中國”網站上,如果有人要提供捐助,我就把對方的聯系方式告知,讓他們一對一聯系。具體捐助過程我不參與。
  記者:一個不能忽視的現實是你現在身無分文,下一步怎么辦?
  張仁杰:昨天,我已經開始聯系單位找工作了,畢竟我是個人,我不能餓死。
  記者:如果重新工作是不是意味著放棄?
  張仁杰:肯定不能像以前那樣全力以赴了,但我不會放棄“感恩中國”網站。
  記者:你現在把網站看得比救助事業更重?
  張仁杰:我認為兩者是一體的,感恩中國只是救助工作的一個平臺。
  記者:你曾說想把“感恩中國”做成門戶網站?
  張仁杰:我更想讓需要愛心和愿意奉獻愛心的人,在第一時間想到“感恩中國”網站。但是網站將以什么方式建設,我沒考慮那么多,也沒時間去考慮。

本文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不代表新浪BLOG同意其觀點或描述。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轉自華夏時報)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