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呼和浩特2月24日(記者鄭穎 、阿拉善日報記者曾令飛) 十八年前,阿拉善姑娘張菊花在北京,無私地幫助了河北小伙子張建軍,使錢物丟失身無分文的他得以返回家鄉。

阿拉善盟盟長會見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內蒙古記者站站長

邯鄲電臺召開《感恩·誠信》專題痤談會

張建軍在邯鄲人民廣播電臺做節目

向菲在主持節目

張菊花在阿拉善人民廣播電做節目

張菊花在她洗衣店
十八年來,張建軍念念不忘這位善良的阿拉善姑娘的相助,十八年后,這個當年的河北小伙子歷經周折終于找到了這位阿拉善姑娘。
2月13日晚22時30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阿拉善人民廣播電臺、河北邯鄲人民廣播電臺三家電臺在線聯播了張菊花的故事《感恩的心》。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神州夜航》冷暖人間欄目著名節目主持人向菲,連線分別做客阿拉善人民廣播電臺、河北邯鄲人民廣播電臺的張菊花和張建軍。用她甜美而富有磁性的聲音,通過電波把這個故事灑向了大江南北。
一個求助電話
今年,1月9日上午,阿拉善人民廣播電臺“九點熱線”欄目像往常一樣播出節目。導播胡意達意外地接到了一個從江西南昌打來的電話,一個叫張建軍的男子急切地對胡意達說,十八年前,在他在北京出差時,不幸將所帶的錢物丟失,就在他焦急萬分、萬般無奈之際,一個叫張菊花的阿拉善姑娘幫助了他40元錢,才使他順利返回家。他說,十八年來,他心中一直充滿了感激,一直沒有忘記當年幫助過他的這位善良的阿拉善姑娘。張建軍還告訴導播,這些年來,他曾想過許多種辦法要找到張菊花,但都沒能實現,他甚至想過親自來阿拉善張貼尋人啟事。張建軍懇請阿拉善人民廣播電臺幫他找到張菊花,他要當面對張菊花當面說聲“謝謝”。胡意達聽后,也被這個故事和張建軍的感恩之心深深的感動了,他答應張建軍,一定要幫他找到張菊花。可是事情畢竟過去了十八年,時過境遷,人海茫茫,一個只知道叫張菊花的人又到哪里去找呢?她還在阿拉善嗎?
11個張菊花
在阿拉善人民廣播電臺“九點熱線”連續兩天滾動播出沒有回音的情況下,胡意達想到了求助公安局。1月10日上午,做完節目之后,胡意達和另一名記者薛衛平及欄目主持人小卉,來到阿左旗公安局戶籍管理大廳請求查詢。工作人員一下子從戶籍檔案中給他們調出了11名叫張菊花的人。他們幾個都有點發蒙,這么多張菊花究竟哪個才是他們要找的。胡意達很快想到,按照張建軍的描述十八年前的張菊花是個20歲左右的姑娘,那么她現在的年齡應該在35歲至45歲之間。鎖定目標之后。他們發現這個年齡段有兩個叫張菊花的人,而且都在他們所在的城市——巴彥浩特鎮,一個住在巴鎮西關村,另一個住在巴鎮健康花園王府山莊。這讓他們三個人感到很振奮。胡意達和薛衛平決定先找住在健康花園王府山莊的張菊花,這樣由近到遠一個一個的排查。
按照公安局提供的地址,胡意達和薛衛平很快在健康花園找到了第一個張菊花的家。不巧的是,張菊花不在家,張菊花的丈夫李萬秀告訴二人,張菊花現在在二道橋開一家叫 “潔神”的干洗店。他還告訴胡意達,十八年前張菊花確實去過一次北京,但那時他們還沒有結婚,張菊花也從來沒有對他提起過這件事。看來,只有見到張菊花,才能問個明白。
在二道橋 “潔神”干洗店里,他們見到了第一個要找的張菊花。這時張菊花正在為一件小事生氣,二人說明來意后,張菊花很是驚訝,但她卻淡淡地說,忘了,隨后又問,有又能咋樣,沒有又能咋樣?望著眼前這個淳樸的中年婦女,胡意達的直覺告訴他,這個張菊花就是他們要找的人。一番交談之后,張菊花向他們道出了十八年前發生的那件小事。
40元錢幫了一個人
1988年9月,22歲的張菊花只身一人來到北京,這是她第一次上北京,她的任務是給姐姐買干洗機上的零件。買好零件后,她想到頤和園去看看。9月的頤和園,天高氣爽、花木爛漫,旖旎的風光美不勝收,就在她陶醉在頤和園的美景中時,一個神情焦灼的小伙子和她搭上了話,小伙子告訴她,他從河北邯鄲到北京出差,不小心把錢物弄丟了,這里又沒有熟人,現在一點辦法也沒有。看著這個眉清目秀、白白凈凈和自己弟弟年齡差不多的小伙子,張菊花動了惻隱之心,她想到了上午的一件事,由于她不會講普通話,一直找不到干洗機維修店,后來在一位好心的包頭大姐的幫助下,她才順利的買到了零件。她想既然別人能幫自己,自己為什么不能幫別人,她決定要幫這個小伙子一把,她從外套中掏出僅有的40元錢,遞給小伙子問,夠回家嗎?小伙子接過錢感激地連連說夠了,夠了。大約是沒錢很久沒吃飯,小伙子接過錢后,第一件事就是請張菊花到旁邊的清真小飯館吃飯,張菊花謝絕了,在小伙子的再三請求下,他們在路邊喝了一碗蓋碗茶。小伙子讓張菊花把地址給他留下,他回去之后,好把錢寄來。但張菊花只告訴她自己的名字,在內蒙古阿拉善。從北京回來之后,張菊花沒有向任何人提起這件事。胡意達他們的突然造訪讓張菊花十分感慨,這件事過去了這么長的時間,我都忘了,想不到他還記得。
張菊花的店員告訴胡意達,張菊花的心底善良,特別樂于幫助別人,其實,這樣的事張菊花這些年不知做過多少次。前些日子住在他們店旁邊的一個打工小伙子小侯,生病后交不起房租和取暖費,張菊花幫他給交了,年前小侯回不去家,張菊花又給借了三百元錢。早上她丈夫埋怨了她幾句,你們來時,她正在為這件事情生氣呢。
想不到,張菊花這么快就找到了,兩個人非常興奮。胡意達很快用電話將這個消息通知了遠在江西的張建軍。聽到這個消息后,張建軍異常驚喜,他連聲說,太好了,太好了。當他得知張菊花現在生活的很好,家庭非常幸福時,感慨地說,好人總有好報。在阿拉善人民廣播電臺的連線下,十八年后,兩個人第一次通過空中電波通了話。兩個人都非常激動,張建軍說,菊花,你好,我太激動了,你還記得我嗎?張菊花說,張先生,你好,你還能聽出我的聲音嗎?張建軍說,菊花十八年來,我一直沒有忘記你的我的幫助,我能幫你做點什么,我怎么感謝你,你盡管說。張菊花說,謝謝,我現在生活的很好,你已經感謝我了,你還記得我就是對我最大的感謝。張建軍告訴張菊花,他以前在河北邯鄲的一家企業工作,企業破產后,他來到了江西南昌發展,現在自己開了一家公司,生意還做的不錯。張菊花還通過電話,邀請張建軍到阿拉善來觀光做客。張建軍愉快地接受了邀請。
隨后,張建軍又給張菊花打來電話,電話中他們說了十幾分鐘,張建軍詳細了解了張菊花十八年來的生活情況。同時他還邀請張菊花一家到江西南昌去做客。
三臺異地聯動直播感人的故事
1月12日,中午十二點,張菊花和張建軍分別坐客阿拉善人民廣播電臺和江西人民廣播電臺直播間。阿拉善人民廣播電臺、內蒙古人民廣播電臺、江西人民廣播電臺三臺異地連線,用一個小時的時間播出了這個平常而又讓人感動的故事。為保障這個節目的播出,內蒙古人民廣播電臺還特意調整的“兩會期間的專題”節目,停掉了這個時段的廣告。江西人民廣播電臺主持人海濤問張建軍,40元錢值得你這樣尋找十八年嗎?張建軍說,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何況,當時我在北京孤身一人,舉目無親,想回家,又沒錢,就在這時張菊花幫助了我,讓我越過了哪個檻。從哪一刻起,我就下決心,不管今后有多難我一定要找到這個善良的姑娘,一定要對她說聲“謝謝”。節目播出后,許多聽眾都被感動地流下了熱淚。直播中,熱心的聽眾不斷給當地電臺打來電話。一位江西的聽眾說,這個故事太感人了,兩個人都姓張,那邊,張菊花幫助了張建軍,十八年來從沒有圖過回報,她甚至連張建軍的名字都忘了。這邊張建軍十八年又一直惦記著這件事,想找到當年幫助過他的人來報恩,最后能聯系到一起真不容易。他感嘆,真是人間自有真情在。
一位阿拉善的聽眾說,昨天聽了節目預告后,我就特別關注,今天我早早就守候在收音機旁。首先我為阿拉善有這樣一位助人為樂的張菊花女士感到驕傲,同時,也為遠在江西的張建軍十八年后能找到張菊花感到欣慰。他說,助人為樂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這個故事,在今天這個社會,非常具有現實意義,阿拉善人民的淳樸,善良,以及阿拉善人民這種厚德載物的精神,說到底還是一種中華民族的美德的一種具體體現。雖然這件事情不大,但張先生的這種感恩和誠信的精神卻讓人非常感動。他說,這件事,告訴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要,不因善小而不為,也不要因惡小而為之。每個人,都應該多為別人來做一點好事,多講誠信,這樣才能夠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更加的美好。
感恩的故事灑向神州
2月13日晚22時30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神州夜航》冷暖人間欄目在長達兩個小時的直播中,張菊花的故事感動了無數神州大地的聽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阿拉善人民廣播電臺、河北邯鄲人民廣播電臺不斷收到全國各地熱心聽眾發來的短信。一位河北的聽眾在短信說,誠信的邯鄲人和友善的阿拉善左旗人都讓我感動,我有個想法,讓邯鄲和阿拉善左旗結為友好城市,好不好呢!
還有一些聽眾發來這樣的短信,四十元錢雖然是有限的但它背后隱藏著一種信任它反映著一種社會風貌,真心希望像她這樣的菊花能夠開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張菊花的故事太令人感動了,希望每個人都能信守自己的承諾,記住幫助過我們的人。同時也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祝好人一生平安!
張菊花真是一位熱心腸的人,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這樣的人越多社會才會越和諧。
菊花慷慨傳杯水之助,建軍感激報泉水之恩,我是一名將畢業的大學生,愿此杯溫情傳遍人間!
我是來自上海的阿拉善人-故鄉的云。我很意外,在他鄉還能聽到來自家鄉的聲音,更為菊花阿姨的行為感到驕傲!
為有這樣的老鄉而自豪,我們阿拉善人的確待人實在真誠,一位阿拉善的朋友 。
歲月逝去了,逝不去一顆感恩的心。菊花樸素而美麗,大姐不愧于這個美麗的名字。你用行動證實了愛的存在,猶如菊花點綴了沒有生氣的春天。
主持人您好,聽了張菊花的故事后,出生在內蒙古的我感到很自豪,愿人間有更多的菊花朵朵綻放!! 我來自內蒙古呼和浩特,我是你們熱心聽眾,我感覺誠信是一個人的標準,感恩也是一做人標準,不過現在這樣有心的人少了。
阿拉善盟委委員、宣傳部長馮貴林,盟精神文明辦主任張雄志也發去短信。馮貴林在短信中代表張菊花家鄉的父老鄉親真誠地邀請張建軍來阿拉善做客,同時也邀請河北和全國的聽眾來阿拉善觀光。
至此,張建軍尋找恩人感恩的故事終于有了一個了解。
但這個故事也給人們留下了不盡的啟事與思索?張菊花和張建軍都是普通的人,一個幫助別人不圖回報,一個受人相助念念不忘感恩。兩個人的故事,折射出的不僅僅只是人間真情,更反映出了中華民族助人為樂和講求誠信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