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國家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的一番言論,可謂捅了脆弱的公民感情的馬蜂窩,教育部必將有幾個不眠之夜。王旭明的主要觀點是目前是市場經濟了,而大學教育不同于義務教育,高等教育就像衣服一樣,因此是一種消費品,既然是消費品,就應按照市場原則,出價高者得。實際上,這一推理的邏輯本身并沒有什么錯誤,只是假設有待商榷。
消費品按照能否排他以及是不是具有外部性,可以分為私人消費品和公共物品兩類。不同的時代,對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不是公共物品,爭論此起彼伏,從未消停過。此次顯然也不例外。唯一可以從爭論現象中得到的啟示是,爭論越激烈,也就意味著對大學教育資源的競爭異常激烈。競爭,簡單而言,就是對稀缺的東西有超過一個人想要,顯然排名前幾位的大學,各個高考的孩子都想進。但是就本身而言,想要和能要之間是有非常大的距離的。
王旭明指出:現在很多人不考慮自己實力如何,都想讓孩子往好學校里擠,這是非理性的,也是形成"上學貴"觀念重要來由之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只是在稱述一個事實。不過關鍵的問題馬上被轉化為誰有資格上大學。
成績好又能負擔大學費用的孩子,理所當然應該上大學,目前有部分觀念的誤區在于盲目仇視富人的小孩子,仿佛都是因為他們有錢才進了大學,但是往往忽視了重要的一點,進大學首先是考試成績的競爭,而不是金錢的競爭。當然有人會質疑說有錢人掌握了更多的教育資源,比如運用更多的教材,請有名的老師輔導等等,但是考慮到孩子的時間精力有限,我個人以為在如何促進孩子提高學習上,除了孩子本人合理分配其時間精力之外,別人怎么費力都是使不上勁的。這個相信做父母的會深有體會。
成績不好的孩子自然不能進好大學,考不上大學的自然不能進大學,這是相對公平的高考制度所定,也無需過多評議。
所以當下民眾的爭議是集中在成績好的但是負擔不起大學費用的孩子怎么辦的問題。我認為成績好這件事情需要仔細考慮。什么叫做成績好呢?一般來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750分的試卷做到 700分算是成績好嗎?一般來說,當然是的。但是假如有80 %的人考試成績接近700 分,那么700分的孩子就不能算成績好的。也就是說,成績好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尤其是在競爭大學的入門資格的時候,更是如此。
在中國大學沒有擴招之前,大學的名額比較少,因此考分高者勝出,偶爾有成績好但家境差的學子也可以通過國家補助以及獎學金等手段來求學,因為國家可以負擔數量不多的"成績好但家境差的學子"。隨著大學的擴招,首先考試成績平均而言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因此看起來成績好的學生就多了起來,但是比較歷史縱向數據,就會發現成績好的學子增多主要是因為擴招降低錄取分數線引起的,而并不是中國學生的智力水平突然有了大幅度提升,每個人都考了 700分以上。
因為這種降低分數線而出現的成績好的學子增多,自然也增加了成績好但家境差的孩子的人數,由此上不起大學的人數才增多了。需要指出的是一旦擴招的速度超過獎學金和助學金以及其他助學手段增長的速度,那么就一定會出現成績好但家境差的學子讀不起書的現象。例如去年 McKinsey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過去 5年,中國對高等教育的投資雖然大幅上漲,但學生人數上漲得更快,結果人均高等教育投入反而下降了 5%,由此造成人均家庭負擔就增加了 5%,本來有可能上大學的,由于這5 %的成本很可能就變成上不起大學的了。
這當然是因為教育部大學擴招政策的造成的,是將大學資格作為一種消費品來看待的結果,擴招的部分作為商品,有以下兩層含義,首先可以讓由于當時的生育高峰引發的就業問題暫緩其壓力,避免與下崗工人增多的趨勢合流,造成大規模的就業問題;其次受教育是具有正外部性的行為,對于整體社會福利的增進有額外的好處。這也是謀求政府資助的理由。
眼下的討論大多泛泛,實際上并不了解到底什么人在叫喊上不起大學了,也不了解到底是因為什么原因造成了目前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談什么繼續堅持市場化或者產業化,都是不恰當的。出于行政目的而調整的大規模的人口從勞動力市場轉向了大學教育的競爭,由此原本可以工作的勞動力變成了向家里要錢的消費者,這才是問題的癥結。如果要從技術上減少上不起大學的人的數量,那么就應該提高大學入學分數并減少招生人數。只不過這樣做的后果是帶來勞動力市場更為殘酷的競爭了。
當然這種往回走的說法并不牢靠。在現有的情形下,維持擴招局面,但不新增擴招名額,可有辦法來解決成績好但家境差的孩子的上大學難問題呢?當然首要的前提是保證大學教育的質量不變,然后就可以用教育質量來吸引學生,具體的措施包括各種形式的助學金和獎學金、勤工儉學的機會、助學貸款等等。當然如果教育質量每況愈下,那還不如投身市場而不選擇大學,沒準從激烈的市場上學習是更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