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走了 誰來撫慰他們的心靈
2006-04-04
又是一年清明節(jié)。去掃墓的人群中,心情最沉重的恐怕是那些給早逝的孩子掃墓的父母們,就像老話說的那樣,“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是人生中哀莫大于此的事。其實,清明節(jié)是一個懷念故人的時候,也應是一個撫慰生者的日子,讓我們走近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
孩子離去父親癱瘓
走進陜西北路上的一戶普通人家,58歲的湯健康躺在床上,他因肌營養(yǎng)不良癥長年癱瘓在床。在小小的房間里,墻上除了兒子的遺像,最多的就是兒子生前畫的畫。作為一個父親,湯健康在孩子走前,還硬撐著病體操勞。兒子離開后,巨大的打擊加上一次意外摔倒,使他再也沒能站起來。
2001年1月15日,那一天上海嚴寒,氣溫降到零下6℃,這一天也是湯健康一生中最冷的一天。18歲的兒子在自家的衛(wèi)生間洗澡,但進去后許久沒有出來,等父親發(fā)現(xiàn),孩子因“暈澡塘”已離開人世。
失去了唯一的孩子,讓湯健康一度陷入無法自拔的痛苦:“當時真想隨兒子而去!”
而像湯健康這樣的父母,在上海還有很多。據(jù)了解,上海每年大約有1萬名未成年人離開人世,其中70%至80%的孩子是病逝的,這就意味著,每年有1萬個家庭陷入悲痛的深淵。唯一的孩子離去,給父母帶來的痛苦難以言表:孩子走后,爸爸得了憂郁癥,最后郁郁而終;女兒沒了,父親一根一根地拾起女兒火化后的遺骨,那種痛徹心骨的感覺只能用“真想一頭撞死在墻上”來形容……
這些痛苦的父母、殘缺的家庭,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自助也需別人幫助
在上海,有一群特殊的大人,去醫(yī)院看望白血病患兒,去孤兒院照顧孤單的孩子,去敬老院盡一份孝心,去少管所盡一份責任。他們是失去孩子的父母,是一個叫做“星星港關愛服務中心”的民間組織的成員。他們從相互安慰走到了“跨越苦難,助人自助”,到外面的世界,延續(xù)他們的愛,延續(xù)孩子的生命。
失去孩子的父母在用自己的力量幫助別人,別人是否可以幫助他們呢?失去孩子的父母一般忌諱別人在他們面前過多地議論孩子,因為會觸景生情,更反感人們無謂的勸慰。也許他們需要的只是輕輕地拍一拍肩膀,或是一個深切而坦誠的眼神。
其實,只要講求方式方法,旁人是可以幫助到這些失去孩子的父母的。湯健康失去孩子后,與開辦“心靈熱線”的殘疾人劉劍英成了好朋友,后者在電話中傾聽湯健康的訴說,減輕了這位父親的喪子之痛。而上海中醫(yī)藥大學的學生們看到湯健康患肌肉萎縮癥,利用所學為他推拿,像孩子一樣與他說說笑笑,多少也減輕了病人在病床上的痛苦。
呼吁政府介入指導
有識之士指出,除了像“星星港”這樣的民間組織成員之間相互幫助,社會各方人士給予安慰,政府有關部門也應盡快健全組織,完善法規(guī),幫助這些失去孩子的父母早日走出困境。
令人欣慰的是,據(jù)了解,上海市人口與計劃生育委員會等部門已經開始關注早逝孩子的父母這一人群,有關政策法規(guī)也在進一步完善之中。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wǎng)站文章是由網(wǎng)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網(wǎng)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fā)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