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青浦區的福壽園,每個草坪葬墓穴占地約1平方米,面積是最小的傳統墓的一半;而植樹葬、花壇葬則直接將骨灰通過管道融入泥土中,葬區看不到林立的墓碑,取而代之的是常青的樹木與盛放的花朵。
近年來,中國許多城市紛紛推行植樹葬、花壇葬、室內葬等節地、環保型殯葬方式,盡管“綠色理念”受到推崇,但“綠色殯葬”在實際操作中卻遇到了冷落。
據上海市民政局調查,上海每年只有約10%的市民選擇室內葬等新式殯葬,1.5%的市民選擇海葬,大部分市民堅持“入土為安”的傳統型墓葬。
福壽園上海公司副總經理伊華說,僅10平方米左右的一個花壇,就可容納255個家庭、700多人的骨灰。目前,他們室內葬的數量為10380格,草坪葬、植樹葬、花壇葬等共2907座。
但“綠色殯葬”的實際接受情況并不樂觀。福壽園集團總經理王計生說,室內葬已建成多年,目前售出的還不到一半;與傳統墓葬相比,愿意選擇“綠色殯葬”的人數僅占15%。在全園2.5萬座墓葬中,“綠色殯葬”只占到三成左右。
福壽園總經理王計生說:植樹葬、草坪葬的價格在1萬元左右,室內葬的最低價格僅為2000元,而傳統墓葬的價格則為2萬元至5萬元。
“我們原先設想利用價格杠桿來推動‘綠色殯葬’,但效果并不明顯,”王計生說,“看來,問題還是出在人的觀念上。”
復旦大學城市生態規劃與設計研究中心主
有關部門曾預測,未來四五年內,上海市可供墓葬的土地將會十分緊缺,而“綠色殯葬”是化解這一難題的有效途徑。
中國殯葬協會的專家認為,當務之急,是要大力提倡“厚養薄葬”的良風民俗。事實上,殯葬方式的選擇只是“綠色殯葬”的一部分,“真正的綠色應該植根于人們的觀念中”。
上海市殯葬服務中心辦公室主任俞偉康分析說,殯葬禮儀體現的是中國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一大進步。“生命是一種循環,百年之后如何不給子孫后代造成負擔,是值得每一個人思考的問題。”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