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春運”時代,那股服務熱勁讓人心動
又是一年冬去春來,在剛剛過去的2012年春運中,中國的鐵路人在40多個晝夜里經受住了巨大的考驗。擦肩而過的鐵路夫妻、三年未回家過年的“90后”乘務員、寒冬堅守鐵路車站上的上水員……鐵路人一個個感人的瞬間成為龍年春運中國旅客的集體記憶。(見《中國新聞網》2月21日)
隨著2012年的龍年春運在豐收和喜悅中劃上了圓滿的句號,“后春運”時期如期而來,鐵路運輸還在持續,服務是否亦如“春運”時呢?帶著這個問題,中新社記者近距離觀察了“后春運”時期的鐵路“表情”。 還是讓我們跟隨記者的鏡頭去看看記者眼中的“后春運”時代,是怎樣的一個春運后的工作景象?
人們常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只有通過親身體會,才能了解真實的情況,所說的事實人們才相信。為了達到真實的效果,記者登上南昌至昆明1235次列車,列車長楊軍正在扶著一名61歲的老年旅客尋找座位。在安頓好老人后,身為“80后”的楊軍向記者坦言:“我跑的這趟車旅客比較多,雖然春運結束但這幾天還是經常超員”,楊軍說,他們現在一直是保持著“春運”的“戰斗狀態”,為旅客提供便利的服務。
“春運時清理的垃圾比平時多出一半”,為了保持列車的清潔舒適,“90后”女乘務員張亞平在列車車廂里來回走動,清掃著地面上的垃圾。張亞平說,雖然春運結束了,但“隨臟隨掃”的工作要求沒有結束。列車餐車內,廚師肖德峰熟練地切著青菜,準備當天晚上的旅客晚餐。南昌向塘西車站的上水員吳滿蘋告訴記者,春運期間,她們每天要給300多趟列車加水,“只要車一停,馬上得加水”,雖然現在春運結束,臨客數量減少,但每天還要給160多趟列車加水。
“雖然春運已經結束,但我們還要繼續站好每一班崗位,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我們要努力做好旅客服務工作”,南昌至寧波2532次列車長郭凱對著眼前的十幾名年輕乘務員說道。在南昌至昆明1235次列車上,一位抱著小孩的年輕媽媽歐陽玉華向記者坦言,她今年獨自一人帶著9個月的女兒回湖南,“雖然春運結束了,但給我的感受是鐵路的服務沒有改變,我就是他們幫助送上車的”。
龍年的春運雖然已經結束,但“后春運”時代那些人、那些事,對于列車上的工作人員來說依舊充滿熱情,依舊保持工作的那股熱勁。只有通過個人的體驗,才真正地感受到鐵路人像春運期間那股服務干勁依舊存在。
為了確保廣大旅客走得了、走得好、走的安全、舒適、順心,他們始終牢記以服務為宗旨、待旅客如親人的服務理念,帶著責任、帶著激情、帶著對鐵路事業的熱愛,將繼續以最飽滿的精神熱情為廣大旅客提供優質服務,讓廣大旅客一路溫馨、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