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抱著小孩不方便,我幫您拿東西去二樓候車。”“您的包開線了,請您跟我去一樓的服務臺,我幫您把包縫上。”“您慢走,老人家,我送您去軟座候車室休息。”這是中華鐵道網通訊員在齊齊哈爾火車站看到的真實一幕。在不到30分鐘的候車時間里,親眼目睹了車站這位工作人員樓上樓下跑了8趟,不知道他的名字,也沒想去打聽,但從他的容貌中我能看出這是一位30歲左右的年輕鐵路人。這已經足夠。
半個世紀前,一位普通士兵以短暫的22歲的生命,詮釋了人性中最可貴的光輝。1963年3月,毛澤東主席親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自此以后,“雷鋒”便走進了千家萬戶,雷鋒精神成了“真善美”的象征。在離開雷鋒的日子里,“雷鋒”從不曾離開。他的精神感動、影響、改變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特別是在許多火車站,鐵路工作人員像雷鋒同志那樣,服務旅客,待旅客如親人,熱心為廣大旅客服務最耀眼,也最為明顯。
“雷鋒精神”飽含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髓。而我們從上述新聞中火車站一派為民服務繁忙的景象,似乎真的又回到了上世紀雷鋒為人民服務的那個年代。齊齊哈爾火車站工作人員50年來,就像雷鋒同志那樣,在平凡而又重要的工作崗位上,像雷鋒那樣做事、做人,不僅宣傳、學習了雷鋒精神,用著責任、用著真心行動為南來北往的旅客服務,也贏得了社會以及廣大旅客的高度贊揚。
三月來了,四月走,雷鋒叔叔沒戶口。這是社會上流傳著學雷鋒一陣風的比如。為此,筆者希望鐵路部門始終牢記人民鐵路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與當前開展的“服務旅客創先爭優”的工作緊密結合起來,真正以服務為宗旨、待旅客如親人的服務理念,讓雷鋒精神在萬里鐵道線上扎根開花,始終朝著人民滿意的方向服務好大眾、服務好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