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車”溫暖著廣大旅客最后一公里
時間回到十五年前的8月28日,在南京站軟席候車室,一位身材修長勻稱,帶著甜美微笑的鐵路工作人員一邊推著刻有雷鋒頭像的“雷鋒車”,一邊對著候車的旅客說:“各位旅客,大家好。為了方便您的旅行,我們軟席候車室推出了雷鋒車,義務為全體旅客服務。”就在那一天,那輛為旅客義務服務幾十年的手推車,有了響亮的名字——“雷鋒車”。(據《揚子晚報網》3月6日)
1968年9月,南京站正式投入運營,當時正值毛主席發出“向雷鋒同志學習”號召五周年。開站伊始,南京站就開始了平凡而又光榮的學雷鋒歷程。還是讓我們回顧一下南京火車站學雷鋒,歷年來,那感人的一幕幕。
全國勞動模范,今年71歲的李惠娟,是南京站第一代客運人。她親歷了南京站45年學雷鋒的歷史。“火車站怎么學雷鋒,那就要體現鐵路的特點,全心全意為旅客服務,幫助南來北往的旅客。那時候條件艱苦,我們就肩扛手提義務為旅客拿行李、送站上車,免費為旅客代買車票、縫補衣服、尋找失物。我還發揮特長,為旅客唱順口溜、打快板,宣傳鐵路旅行常識,消除旅途的煩憂。”
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還要不要學雷鋒?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生產條件逐步改善,南京站“學雷鋒”告別了“純手工”時代,有了一輛木制平板車。“雷鋒精神怎么學?到底還要不要”,1979年參加工作的孫燕光回憶道,當時受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不少人甚至是身邊的同事,對她學雷鋒的事產生了質疑。“可是我始終堅信,學雷鋒就是在踐行‘人民鐵路為人民’的服務宗旨,就是要把旅客當親人。”
1989年大年三十,由包頭開往寧波的車上有位產婦要臨產了,孫燕光護送產婦上醫院。下了夜班,她顧不上休息,回家為產婦準備飯菜,一不小心將兩個手指切破了,鮮血直流。她忍著傷痛,簡單包扎后,又和兒子一道頂著漫天大雪,將年夜飯和營養品送給產婦。1992年,孫燕光被授予“鐵道部勞動模范”稱號。退休之后,她還經常到南京站進行義務幫班。1998年,這輛平板車正式被命名為“雷鋒車”。
世紀之交,南京站建成了專為重點旅客服務的“158”(“要我幫”的諧音)候車室,學雷鋒的群體也愈加壯大。鐵道部火車頭獎章獲得者、“158”候車室的負責人施鳳英,不怕臟苦累,常年為有需要的重點旅客義務服務。旅客稱她為“肢殘人的拐杖、老年人的扶手、孩子們的家長、聾啞人的翻譯、特殊困難旅客的依靠”。進入高鐵時代,一批80后、90后也逐漸成為傳承雷鋒精神的中堅力量。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是雷鋒精神的精辟概括。俗話說“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輩子做好事難”。“學雷鋒”與南京站同齡,雷鋒車推了十五年。這輛小推車裝載的不但是滿滿的行李,而是雷鋒精神的發揚與傳承。現在的南京站,雷鋒車由一輛變成多輛,學雷鋒的群體也越來越壯大。那如沐春風的笑容中,詮釋著南京站人為旅客排憂解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就這樣,一代代“雷鋒車手”以雷鋒為榜樣,在平凡崗位上,錘煉出“寧愿自己千般苦、不讓旅客一時難”的“雷鋒車精神”,也溫暖著南來北往旅客最后一公里,成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