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我們的住房(轉載)
2006-04-10

去年粵商品房均價3746元/M2 上漲7.7%

 
  2006年早春,全國“兩會”,高頻詞之一是“住房”。

  一個人,要在這個世界上有尊嚴地生存和生活,就必須首先解決“衣食住行”四大問題。

  這些是最基本的東西,“住房”占其一。

   
講故事與開腦子

  在住房問題上,十幾年前有一則中西方文化比較的故事,曾經對中國人的觀念解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記得那故事大概是這么說的:中國一位老太太,從40歲起就每年一點、每年一點地 
 
    攢錢準備用來買房子,結果到了80歲,錢也攢夠了,她也老死了,一天新房子也沒住上;而美國一位老太太,40歲貸款買了房子,住了進去,再一年一年地償還貸款,她也活到80歲,可房子住了40年!

  這個故事打開了中國城市人的腦子,百、千、萬人的這種“開腦子”,使貸款買房成為尋常事,不僅改善了大眾的住房,而且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房地產業的大發展。

  這是人們思想觀念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個絕好的例證。

  
隨著生活而進步

  住房的功能,可以分層次。

  第一層次的要求,當然是住人,面積起碼要放得下床鋪,有地方做飯,有衛生間。

  第二層次是稍微舒適一些,面積比較寬敞,有個書房,孩子大了有個單間;若有兩三代人住在一起,則宜三室一廳,雙衛生間等等。

  第三層次那就更為高級,二、三層獨立別墅,除室內條件優越之外,要有相應優雅的室外環境、停車場地,綠地寬闊,空氣清新,交通便利,等等。

  人們總得從基本溫飽進步到生活舒適,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居所逐步走向高級,是很自然的事情。

  
不僅是“住”

  前些日子,一位年輕人想租房子居住,我建議到市郊去租,可以節省開支,對方用“人氣不旺”四個字否定了我的提議。

  這個例子說明,住房問題不僅事關“個人有地方吃飯、睡覺”,還有與外界的種種關聯,像能否享受文化消費的環境、氛圍,也是影響人們選擇住房的一個重要前提。

  居所建設與“人性化”

  平山縣的溫塘鎮,有千年的礦泉,得天獨厚,又地處太行淺山區,小氣候好,離省會石家莊又不太遠,私家車一個小時多一點就可以到。于是近年來這里興起了“房產熱”,度假村一個又一個地建起來。作為居所,這里比城市中心區的擁擠、嘈雜等要舒適得多了,但是,對已經完成和正在進行的開發,也有不同的、批評的觀點。比如,依然到處是四五層高的居民樓(每棟住二三十戶),樓與樓之間依然是水泥的沉悶而有壓迫感的世界,這不等于把城市的一部分像切蛋糕一樣切了移過來嗎?我認為更合理的做法:是不是應當多建自然優美的小別墅,而不應當建居民樓?

  溫塘開發中的缺憾反過來啟示我們:城市的房地產開發,不管怎么樣,都應當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優化美化,千方百計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消除“擁擠、嘈雜”等城市病因素。即令在城市中心及近郊建設住宅小區,也要努力創造更加符合“人性化”的自然小天地、小環境、小氣候。

  遠離市區的山鄉度假村弄不好仍然會有“城市病”,近郊甚至城市中心的小區弄好了也可以具有充足的“鄉野味”———孰優孰劣,取舍得失,全在于經營者的觀念、智慧與功夫!

  從這個意義上講,住房建設,又實在不可不說是一門精細的學問。

  
天經地義的理想

  住房問題的妥善解決,是人類古今中外普遍的理想。

  作為以農耕為主的中國,一代又一代人的愿望:“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

  我到美國,見到有中青年人在街道旁乞討,胸前掛著“homeless”(無家可歸)的牌子,說明那么發達的國家,也并沒有徹底解決住房問題。

  住房問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立者自然關注到了,而且把它同整個社會的改造和進步相聯系。1872年恩格斯專門有著作《論住宅問題》,其中明確指出:“住宅問題,只有當社會已經得到充分改造,從而可能著手消滅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里已達到極其尖銳程度的城鄉對立時,才能獲得解決。”

  
歷史與現實

  同別的物質生活一樣,我們曾經經歷過住房極其緊張的時期。上海有一對工人,建國之初新婚分得20平方米一間屋,30年過去,生了二女三子,到上世紀八十年代,7口人竟然還是在那20平方米的屋子里生活,豈不是匪夷所思?然而它卻是事實!

  計劃經濟體制下把干部、職工的住房統統包下來的做法,實踐證明既不合理,也不能解決問題。而且除了當到“相當級別的官”,大眾一輩子也休想住到檔次高的房子。那種局面隨著整個社會的市場經濟“轉軌”而得到了改變。

  如同農村生產力一下子“冒”出來就創造出了農產品充裕的奇跡一樣,改革開放近30年,城市里的住房也“冒”了出來,“有錢人”擁有寬敞、檔次高的房子乃至別墅已不鮮見,絕大多數城市居民也已經享受到了多少年來向往的住房。比如前面提到的上海那戶人家,由于上海市的拆遷改建工程搞得很有成效,住房條件已經大為改善;他家的二兒子還由國企而“下海”,搞起房地產業了!

  真可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是整個社會“改造”(恩格斯語)、進步的結果。

  
幸福在于創造

  我出生在江蘇農村,上世紀七十年代改革開放前,江南鄉下是幾乎看不到樓房的,可是,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我再回南方時,見到長江中下游廣大農村的二三層樓房,大批大批地建起來,用“雨后春筍”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

  今年春節前,中央電視臺等新聞媒體集中報道了江蘇華西村,那一排排整齊氣派的農民新居,家家住別墅,戶戶有汽車,連同寬敞的道路、現代化的企業結合在一起,意味著城鄉對立、差別的消滅,實際地印證了恩格斯的論斷。

  華西在江蘇,據我了解,河南、天津、河北等各地都有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很好地解決了農民居所問題的典型。

  中國人就是這樣地創造著自己的幸福,足以令人百感交集,興奮不已!
 

“寒士”問題

  有個叫任志強的房產商人(華運集團總裁)說:“我沒有責任替窮人蓋房子,房地產開發商只替富人建房。”這種說法令人很震驚。不錯,你商人有商人的邏輯,比如追求成本最小化和利潤最大化,但是,你脫離中國國情,挫傷大多數國人的感情,激化“窮人富人”之間的矛盾,怕是不行!
 
  唐代大詩人杜甫抒發理想:“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說到住房,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樣的現實:改革開放近30年,確有一大批“先富起來”的人住上了別墅洋樓之類的高檔住房。然而,“大款”之在當今中國,決計不是多數;而在廣大的城市人口中,困難人群的存在卻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而且,與此同時存在的,是幾乎每個城市都有的、大片大片的老房子、危樓和“棚戶區”,近些年大批到城市謀生的農民工的“居所”則大都非常簡陋和擁擠,他們實在屬于聊以棲身而已!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著力調整住房供應結構,嚴格控制高檔房地產開發,重點發展普通商品房和經濟適用房。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和住房租賃制度。

  共產黨人和人民政府,以“以人為本”為根本的執政理念,在住房這個環節上,“大庇天下寒士”就理所當然,情所當然了!

  請問:你作為房地產開發商,有了大量的銀子,在中國這塊土地上,難道就可以無視人民政府的決心?

  
農民的住房

  我有機會接觸到農村的許多糾紛問題,而其中的大多數都涉及住房和宅基地。因此,妥善處理好宅基地等農民的切身利益問題,不僅事關農民個人,而且事關社會安定。

  農民在籌劃家庭收入開支時,有兩大問題,那就是孩子的上學和婚姻。而婚姻(特別是娶妻)的解決,重要前提就是要有像樣的住房,不然,新娘子就過不來門!

  這就涉及農民的經濟收入這一根本問題了。正是從這個意義上看,住房是“流”而不是“源”,其“源”在經濟實力。只有錢袋子真正鼓起來,房子問題的解決才能“水到渠成”。

  
新農村建設中的一“憂”

  江蘇華西村的“農民居所”整齊氣派,令人嘆服。其實不僅華西村,我省也有一些比較壯觀的農民住宅樓。然而,這樣的農民居所景觀,不可能是今天中國廣大農村的普遍風景,絕大多數農村還沒有條件做到這一步。

  時下,“新農村建設”已經在神州大地如火如荼推進,扎實地推進這項工作,對廣大農民來說,絕對是一大福音!可是,如同前些年搞“小康村建設”有一種“修修馬路刷刷墻,掛個電話算小康”的不良現象一樣,如今又出現一種傾向:孤立強調“造房子”。似乎房子好了村容就好,一好百好,“新農村建設”就萬事大吉了!

  這顯然是對“新農村建設”的歪曲理解。黨中央、國務院對“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有20個字:“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房子的興建和修造,只是20個字中的部分內容。重視這個問題當然需要,然而因為可以“看得見”就特別重視,而把另外的內容忽略,怎么可以呢?因此,把住房建設孤立出來,甚至再加上不量力而行的形式主義,造出什么“面子墻”之類連“住”的功能都沒有的“房子”,那就是新農村建設中的一件令人憂慮的事情了。值得加以“預警”。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