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女老師流動課堂教書12年
2012年03月16日
在一間租用的民房里,陳老師在給孩子們上課。
她將離家遠的孩子帶到自家免費吃飯
六七歲的娃兒,
跑不動一二十里遠的山路,
可又沒老師愿來教書;
怕娃兒們成為新時代的“瞪眼瞎”——
深山里的一位大嫂,
扔掉鋤頭,拿起教鞭,
一教就是12年……
閱讀提示
桐柏山系的大山深處,有這樣一位大嫂:不是老師卻教學,山坡上、民房里,到處是她給娃兒們上課的流動課堂。
山里人提起她,肅然起敬,說她是山娃子的“啟明燈”;山外的教師提起她,說她是“太陽底下最令人敬佩的老師”。
她叫陳愛霞,初中畢業,現年42歲,泌陽縣馬谷田鎮廟街村油坊溝人。
大山深處,藏著一所“流動學校”
15日上午,記者來到泌陽、桐柏兩縣交界的大山深處走訪護林員時,北側的羊蹄山上飄來了瑯瑯讀書聲:“春雷給柳樹說話了,說著說著,小柳樹呀,醒了;春雨給柳樹洗澡了,洗著洗著,小柳枝喲,軟了;春風給柳樹梳頭了,梳著梳著,小柳梢啊,綠了……”
讀書聲,是稚嫩的童音,猶如天籟在寂靜的山間傳得很遠很遠。讓久居城市的記者大為詫異。
“是娃兒們在山坡上早讀呢。”護林員王本宇向記者感慨:在這里,有一所不為外界所知的“流動學校”,名字叫(泌陽縣馬谷田鎮)廟街小學教學點。
“說它是‘流動學校’,是因為它有‘學’沒‘校’。”王本宇說,山里村莊分散,娃兒們趕到“學校”上學的時間不一。每天早飯后,老師就早早來到羊蹄山半山坡上等候;每來一個娃,就乖乖地在那里讀書。待前來上學的娃兒們聚齊了,山坡上再讀一會兒書,老師就領著他們下山,進教室上課。
學校,是山腳下一間租來的民房
王本宇所說的老師,名叫陳愛霞,家在羊蹄山東側的油坊溝。
當天上午9時許,陳老師帶著6個山里娃下山,記者跑著迎了過去。
陳老師愛笑,說話快言快語。“該上第二節數學課了。”陳老師指了指不遠處的坐西朝東平房,“這學期,6個學生,都是一年級,最南頭的那間就是教室。”
記者走進教室。教室非常簡陋:面積十多平方米,墻上掛著一張老漆早已斑駁的木質黑板,講壇下是幾張桌凳。
“桌凳是廟街小學贈送的,黑板已用20多年了,這是俺校的全部家當。”陳老師邊說邊招呼娃兒們進班。
“上課啦——”教室外沒有電鈴,陳老師這樣喊了一聲,就開始在黑板上板書。“20以內減法”幾個大字,是當天上午的第二節授課內容。
趁陳老師上課,記者走進房東楊德玲大嫂家。
楊大嫂說,她家的那間房子,當教室幾十年了。“不要租房錢,村干部硬往兜里塞,一年200塊;不過,給娃兒們縫縫補補,每天燒幾瓶茶水,又都補貼到娃兒們身上了。”
據楊大嫂介紹:他們村兒叫井莊,是廟街村的一個小山村。廟街小學,距這兒十多里,還要過7道河,六七歲的娃上學跑那么遠,一天來回4趟,根本不可能。楊大嫂說:更為要命的是,從井莊再往深山里走,還有彭老家、油坊溝、瓦房莊和元洼4個小山村。“這兒如果沒一間教室,沒個老師上課,這一帶的娃兒們沒學上,都將會成為新一代的‘瞪眼瞎’(即文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