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順德小伙的十年義工路
2012-03-23
3月3日早上八時半,晨曦和麥田計劃義工伙伴們開車向羅定出發。這次,他們要去驗收4間學校新建成的文化活動室。路過油菜花田,他就著車窗拍照發微博,“好靚的油菜花啊!”
“80后”的晨曦在順德長大,喜歡拍照,喜歡發微博,現在子承父業在順德做鋼鐵生意,還開了一間汽車改裝公司。但最讓他自豪的是,從2003年讀大學至今,他始終堅持著做義工。目前,他是民間助學組織麥田計劃總社工作人員,他戲稱自己是“打雜”的。相對于真實姓名,大家更愿意稱呼他網名“晨曦”。日前,記者采訪了這位年輕的“老義工”。
文/圖 佛山日報記者 鄒妙玲
樂當“開心果”
見證著一個圖書室從無到有,那將是怎樣的喜悅?3月初,天氣料峭,但站在簡陋的學校里,看著眼前色彩斑斕且充滿生機的圖書室和學生們燦爛的笑臉,晨曦心里也笑開了花,“他們終于有課外書讀啦。”
這已經是晨曦第三次來云浮看圖書室了。去年他曾經來這里踩點,然后又來回訪過一次,現在3個多月過去,圖書室終于建好了,他又來驗收了。
除了新添了書架、課外書外,圖書室還粉刷一新,里面的舊課桌椅全部換成了嶄新的彩色桌椅,方便學生們進行互動游戲和小組討論,而麥田計劃佛山分社義工還給圖書室捐來了電視機和投影儀。每次回訪,義工們都會和孩子們玩游戲、上第二課堂興趣班,他們已經“上癮”了。這次也不例外,晨曦和義工伙伴帶孩子們玩起了“老鷹捉小雞”,校園里熱鬧起來。
民間助學組織麥田計劃成立于2005年,2010年10月麥田計劃正式注冊成為麥田教育基金會。去年至今,麥田計劃已經在羅定建起了9間麥田圖書室,3月初更是有4間新圖書室投入使用。在孩子們清脆的笑聲中,晨曦也變成了“笑口棗”,“每次來都能看到新的變化,每次都有新的感動,總之就是太開心了。”
根據規定,每間麥田圖書室每年都要回訪兩三次,晨曦覺得再辛苦也值得,“幫人幫到底,當然要做到實處。”
真情對話
珍惜當下,善待他人
記者:從大學志愿者協會到愛心之家義工隊,再到麥田計劃,你做義工近10年了,堅持的動力是什么?
晨曦:剛讀大學時,加入志愿者協會是抱著“玩”的心態開始的,就當是參加社團活動。漸漸地,做義工成為我生活中很平常一件事,沒必要故意突出,但也不會刻意去忘記。畢業回家工作,有時間了就想做點有意義的事,機緣巧合碰上了愛心之家和麥田計劃,就一路做下來了。
記者:你覺得做義工給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晨曦:我學會了珍惜當下,善待他人。特別是去云南、廣西等地方訪查貧困山區孩子時,那種感覺更明顯。一方面自己會有壓力,很想幫他們卻沒法做得更多,另一方面則是,相對而言,我們已經生活得很不錯,我們應該知足了。
記者:曾經想過退出或者放棄嗎?
晨曦:這個沒有想過。幫到人能給我本身帶來了成就感和幸福感,我只想順其自然地做下去,力所能及做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不要太形式化的,能真真切切幫到人就好。
記者手記
你的生命開始跳舞了嗎?
幫人并不是一個口號,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目標,學會珍惜身邊人,舍得花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去營造快樂慈善的環境,對自己有個交待,或許,這是大多數義工幫人的初衷和堅持的動力。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進而更珍惜當下。晨曦心中像有一根藤蔓在延伸。他感性,但又認真而執著,他做著很多在別人看來是浪費時間和精力的事情,但他樂在其中。
他的故事就像一個邀請,邀請有心人像他一樣,勇于承擔責任,并不畏懼探索自己的人生,等待機會并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而他的QQ簽名是他的座右銘,“只要生命還能跳舞,就不要僅僅是行走……請您讓自己的一生充滿愛與快樂。”
無論你喜歡做什么,請問自己一句:我的生命開始跳舞了嗎?
對老人和孩子沒有“免疫力”
晨曦做義工純屬偶然。他考上了湖南理工大學,不久后他加入了學校志愿者協會。2007年夏天,他跟隨志愿者協會探訪了湖南婁底農村留守老人,第一次與山區結緣。
這些留守老人都住在山坳里,隔好幾百米才有一戶人家。晨曦探訪了一位70多歲的老爺爺。老人家的三個兒子都已出外打工,他一個人照顧著四個孫子,最小的才2歲,最大的7歲,他每天帶著他們一起出田地鋤草,一起放牛。晨曦的任務就是體驗和記錄他的生活狀態,他要和老人聊天、一同煮飯、在老人家留宿。
“一起下地干活,聽他嘮叨以前的事,和他孫子一起玩,很簡單的生活。”晨曦至今記憶猶新,“他們吃飯就只有青菜送白飯,晚上躺在屋里能看著天上的星星。”為“款待”從城里來的大學生,老人還專門到鎮上買了幾斤肥豬肉“加菜”。
體驗活動結束后,做義工在晨曦心里長了根。2006年大學畢業后回到順德工作后他加入了樂從志愿者協會,經常去探訪敬老院和福利院,去慰問獨居老人和貧困家庭。2008年他又加入到南海“愛心之家”義工隊,每個月都會跟義工們探訪高明、順德和南海各區麻風康復村,并捐錢捐物給老人們送去一份心意。
晨曦有同齡人缺少的耐心和愛心,他能安心聽老伯說一個小時的“光榮往事”,能靜靜聽老婆婆絮絮叨叨孩子的不孝順,他笑稱自己對老人和小孩子沒有“免疫力”,“無論他們是什么樣子,說什么事情,我都喜歡聽。”
麥田計劃里的“小蜜蜂”
2008年5月12日,四川地震,地震后十多天,晨曦就跟著樂從鋼鐵貿易協會熱心人一起去到了汶川賑災。他們主要的任務是將協會的善款帶去當地修建一間學校,在協調建校的間隙,他們還做起了“后勤”工作,幫忙煮飯犒勞救援隊伍。一周后,他們才離開汶川回到了佛山。說起往事,晨曦雙眼又紅了,“我們能力有限,第一次感覺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很辛苦。”回來后,他到市一醫院看了三個月的心理醫生。
也就在那時,他開始上網留意全國各地公益慈善組織。半年后他加入麥田計劃,成了一名“麥客”。
去年到云南云龍訪查學生讓他印象深刻。那天早上,他和幾名義工早上六點多就出發,開車來到山腳下后,他們背著幾十斤重的大背囊開始爬山。學校就在半山腰上,學生已經在學校里等著他們。
“你們家在哪里?”有義工問,學生手指山的另一邊,“下這個山,再過另一座山就到了。”
跟在學生后面,他們開始爬山。山上沒路,他們在過膝的雜草叢林中穿行,背囊越來越重,汗水漸漸濕透了衣衫。大家沒有作聲,咬著牙扛著。下午三點,他們終于到了學生的家。
學生一家五口住在一間簡陋的茅草屋里,靠在山上種玉米和小麥為生。每天晚上,他就點著煤油燈做作業。但是他非常爭氣,成績總排在班里前三名,柜子里放他大疊獎狀。
有好心人來家訪,學生媽媽將家里唯一一只老母雞宰了招呼他們。義工們一再解釋不能在他們家里吃飯,但他們拉著大家的手就不放。盛情難卻,義工每人吃了一塊雞肉就停下了。臨走時晨曦悄悄給學生塞了300元當是“飯餐費”。
云南、江西、廣西、貴州和廣東羅定等地都布滿了晨曦和義工伙伴的足跡。他很喜歡一句話:簡單的事情重復做,你就是專家;重復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贏家。
因為失去,更懂珍惜
讀小學時的晨曦可是個“問題少年”,因為父親做鋼鐵生意,家里生活條件好,他非常貪玩,“人上學我上學,但他們進的是教室,我轉頭進的是電子游戲機室。”因為這事,晨曦沒少被父親揍。
命運和他開了個玩笑。晨曦上初中時,父親生病去世,還留下了一大筆債務。
為了掙錢供孩子讀書,晨曦的母親走出了家門,開始接手丈夫經營的鋼材廠。就是從那時開始,晨曦開始知道生活的不易。學校催交學雜費、親戚當他們陌生人,偶爾碰面也當沒看見一樣走過、母親躲起來流淚,這一個個場景在晨曦頭腦里生了根。他想過輟學回家幫母親打理工廠,但母親將他趕回了學校。
晨曦開始發奮讀書,2002年他如愿考上了大學。直到他2006年大學畢業回家接手了生意,母親才松了一口氣。
生活的磨難讓晨曦學會了珍惜身邊人,更學會了幫助有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