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紅霞:12年行善為流浪人找家
2012年03月23日
在冀中能源峰峰集團薛村礦,有一位叫梁紅霞的七十多歲老人,12年來,依靠微薄的低保收入,先后救助流浪者50多名。她的向善之舉令人欽佩,平凡的報恩守諾不僅感動了眾鄉親,也為全社會共行善舉立起了一面道德旗幟。
愛的接力,讓特困老人不孤單
事情還得從20年前愛人離世,13年前兒子走失流浪被找回,礦上照顧她擔任文化廣場管理員說起。
梁紅霞的愛人叫郭松林,是冀中能源峰峰集團薛村礦的一名職工,1990年因病去世。梁紅霞的兒子郭衛東原在峰峰礦區彭城耐火廠上班,由于父親離世和工作不順,1992年3月患上了精神分裂癥,媳婦留下一個女兒也走了。
正當梁紅霞為生活犯愁時,兒子在1999年2月19日走失了。苦苦找尋了9個月后,幾近絕望的梁紅霞接到了北京大興縣一位叫高坤的好心人的電話。好心人說,她的兒子在大興流浪有一陣了,一直露宿街頭。
得知兒子有了消息,梁紅霞和外甥帶著2000元錢趕到了大興縣南各莊村。
兒子找到了,梁紅霞把兜里所有的錢都翻了出來,想感謝好心人,可高坤卻說:“這些都是應該做的,擱誰也會伸手幫一把。”梁紅霞回到家后,把兒子的名字改成坤恩。她說:“這樣做,第一是記住好心人,第二是時刻想著感恩。”
梁紅霞家庭的遭遇引起了薛村礦黨委的高度重視,礦上的領導紛紛與梁紅霞“結親戚”,盡其所能為她解決家庭實際困難。原礦工會主席郭志武,現任礦長安建華、黨委書記耿星輝、副書記李學臣、工會主席李保森等都成為她家的“常客”。
為解決梁紅霞家庭生活困難問題,礦上給她安排了管理文化廣場的工作,每月300元工資,為她申請辦理了低保,還為她上小學的孫女免去全部書費和學費。
梁紅霞暗暗發誓,滴水之恩,必當相報,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她開始了向善“報恩”。
“報恩老人”12年救助50余名流浪者
2010年8月份,薛村礦小廣場來了一個流浪者,20多歲,精神失常,不能說不會寫,沒人知道他叫什么、家在哪兒,人們都習慣稱他“小啞巴”。
一日三餐為“小啞巴”送飯,是梁紅霞每天的必修課。為他理發洗衣,拿來兒子的衣服給他穿,像對待自己的兒子一樣,遇到梁紅霞的“小啞巴”,自此不再流浪,在薛村礦“安”了家。
然而快兩年了,一直沒有人來認領“小啞巴”。梁紅霞說:“只要一天找不到‘小啞巴’的家人,我就每天給他做飯吃,希望能有奇跡出現。”
除了“小啞巴”,12年來,梁紅霞先后救助流浪者50多人。
2008年8月23日,幾經周折,梁紅霞終于打聽到照料了三個月,一個姓王的流浪者好像是邢臺的,在好心人的幫助下,他們找到當地刑警大隊,在大隊長的幫助下終于將其送到了邢臺民政局救助站。此趟他們花銷160元。
梁紅霞救助時間最長的是一名70多歲的老人。2003年冬天,別人告訴她附近一個大垃圾箱里住了一個年邁的老人,生活已經不能自理。為了這名老人,梁紅霞傾注全部心血,給老人清洗理發,堅持送飯洗衣,照料三年,直到老人離世。
集體行善,好人群體織就礦山大愛
每月1140元,是梁紅霞一家三口全部的經濟來源。她是全礦出名的困難戶。
可梁紅霞又是全礦最“大方”的低保戶。2009年臘月二十八中午,她聽到街上有人哭,就趕緊跑出去,才知道是個流浪的小伙子。小伙子告訴她,自己家是鄭州漯河的,在外給老板干活沒有領到工資,過年了回不了家才流浪到此。
一問,小伙子回老家需要79元,梁紅霞心想,79元錢就能救一個人的生命,就回家取錢。將他送上了開往邯鄲的301次公交車。
……
梁紅霞的善行義舉,也帶動起薛村礦的好人群體。古稀老人董美秀,退休職工畢山來、魏章勤,綜掘區付合林、一掘區張文濤等也加入了幫助流浪者的隊伍。
平凡最美,良心最貴。梁紅霞想,要不是好心人,自己的孩子早餓死了,家早散了。“我覺得一個人就應該知恩圖報,遇人有難不去救助,良心上過不去。”她說,做人應該有原則,那就是存好心、做好事、當好人。(許 凱 張國偉 沙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