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夫妻十年善款捐不斷
2012年04月09日
據《青年報》報道,“一個人做一天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在閘北區共和新路街道洛平小區的一棟老公房里,一對年逾九旬的夫妻用自己平凡又不平凡的人生詮釋了這句話。兩位老人粗茶淡飯,生活過得精打細算,卻已堅持十年不間斷地捐獻善款,而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更是他們踐行至今的人生信條,老人的女兒感慨道,“父母及對所有人的愛和付出,是一種和諧的財富。”
猶如喝水吃飯
助人已成老人生活一部分
在共和新社區的一間狹小的老公房里住著一對年逾九旬的老夫妻:93歲的李盛華長期癱瘓在床,老伴錢柏年走路亦需別人攙扶。平日里,老人粗茶淡飯,生活過得精打細算,卻已堅持十年獻愛心不間斷:“退休工資再加上小輩們的補貼,日子過得去了,省下來的錢,能用來幫助困難的人最好。”盡管行動不便,這些年老兩口從來沒間斷過捐款,平日里時不時會“差遣”家里的保姆到居委會來問“有啥慈善活動可以盡分力”,前兩年社區號召為災區捐獻衣被,老人捐出的是4床簇新的被褥,在他們眼里,“家里的東西太舊了拿不出手,給受災群眾的,當然要好!”
與一些愛心人士動輒幾百元上千萬元的捐款相比,老人每次捐款的數額并不高。但細水長流這么多年,對經濟并不寬裕的他們而言,也是一筆不小的數字。然而對于捐出的錢,他們并沒有任何記錄,“就像喝水吃飯,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會繼續下去”。
“在享受天倫之樂的同時,他們最開心的就是能用自己的有限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老人的大女兒錢麗臻業已年過古稀,為了照顧癱瘓在床行動不便的父親,她曾在父母家附近租房3個月,與3個弟弟一起竭盡所能孝順父母,在她眼里,“做好事”在父母眼里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對他人慷慨解囊,對自己卻是“錙銖必較”,蓋的被褥已經洗得發白,身上穿的小碎花襯衫,也是幾十年前的式樣。
感動父母所為
子女相信付出是一種快樂
與人為善,是兩位老人一生的做人準則,“他們最見不得別人苦”。錢麗臻說,陪母親去醫院看病,看到有人付不起藥費,母親會主動拿錢出來墊付;前任保姆為孩子的學費發愁,老夫妻倆連續3年捐助學費。每到春節,兩人還要給小區的保安和清掃工包紅包,“他們很辛苦,也不容易,能幫一點是一點”?;貞浝?,這樣的助人小事不勝枚舉,子女們看在眼中,記在心里,也信奉“付出是一種快樂”的原則,平日里不計較,不謀利,親戚有困難總是第一時間伸出援手。
如今,兩位老人行動不便,開口說話都顯得艱難,但每逢周末和節假日,子女和后輩都會往老人家里趕,一家人其樂融融。“我覺得我的父母很普通,我們一家人也很普通,希望社會上人人都能自覺自發地助人,不要斤斤計較利益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