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天使”從西海固出發
2012年04月11日
暑期里,中國地質大學的學生走近山區的孩子們
編者按:社會實踐活動,是幫助大學生在校期間深入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并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重要渠道。連續6年被評為首都高校社會實踐優秀團隊的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愛心天使”支教團,以寧夏西海固為基地,從2004年至今,支教領域從西海固延伸至黔、晉、吉和北京周邊的農民工子弟學校;支教隊伍從本校發展到校際聯合。他們的事跡從一個側面真實地反映了高校“第二課堂”的意義。
陽春四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支教團的幾位負責人與骨干成員,已開始投入今年暑期第9屆赴寧夏西海固等地支教的準備工作。支教團的核心人物,博士生侯喜鋒告訴記者:“因為支教準備是一個龐雜的系統工程,又只能用課余時間來做,所以要有幾個月的提前量。比如隊伍的組建,就需要發布信息、報名、面試、篩選、對新隊員進行培訓等等。這幾年,年年有外校同學組團或個人報名參加,因而還要進行校際溝通。支教內容的準備也很繁雜:調研、制定支教方案、備課、策劃活動、準備器材、制作教具;每年本校和外校師生以及社會愛心人士捐贈的圖書、衣物等等,凡是不便攜帶的物資,托運或寄付,都需要在這段時間內最后完成,有時大家要忙到半夜!”
然而,只要看到數千里之外的孩子們不時用手機發來的熱切期盼,深深的牽掛就變成了志愿者們最大的動力!
一次偶然與八年的必然
已經從地大畢業多年的張仲道怎么也沒想到,2004年暑假,他只是想帶幾個同學到自己的家鄉,那個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的寧夏西海固看一看,這一看就把家鄉西海固,變成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西部支教基地;這一看就把自己的母校以及后來加入聯合行動的中國農業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體育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北京語言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莘莘學子的心,與西海固的孩子們連在了一起。
然而至今仍然有人質疑:你們每年只能暑假去那么十幾天,能有什么用嗎?其實志愿者們也曾追問這樣做的意義。
但是,家訪中輟學孩子求助的眼淚,又讓志愿者們欲罷不能。負責學生工作的校黨委副書記劉志方是支教團的指導教師。他曾在西部農村當過知青,對同學們的苦惱非常理解。他說:“改變西部的落后面貌,需要舉國上下長期的努力,我們大學生志愿者的責任就是‘盡我所能’!”這一實事求是的鞭策,給了志愿者們堅持下去的決心。回族孩子姬少龍,就是在他們的堅持中改變了命運的許多孩子之一。
原來少龍小學6年級輟學后經常哭。父親送他一只小羊羔,承諾如果他把羊羔養大,賣的錢就歸他讀書。一只羊能賣兩三百元錢,一只羊能上一年學。見到地大支教團志愿者的時候,少龍剛好用賣掉那只羊的錢讀完初一,正面臨再次輟學。此后,他在地大支教團建立的資助系統支持下,一直讀完高中,考上了當地一所大專,學習阿拉伯語。至于未來當翻譯還是做導游,搞外貿還是去教書,少龍還未確定,但有一點毋庸置疑:受過高等教育的他,肯定會比父母生活得好。
自從2004年地大第一批去西海固的同學帶回第一張需要資助的輟學孩子的名單起,支教團每年暑期支教的任務之一,就是通過家訪尋找需要資助的學生,回京后尋求社會愛心捐助人;轉年支教志愿者和部分捐助人對資助生進行回訪。國家對農村地區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實行“兩免一補”政策后,這種資助使更多的孩子在完成基礎教育之后,得以受到更高層次的教育。8年來他們累計籌集善款31萬余元,受助學生1013人次,其中80%以上完成了普通高中或高職教育,考上大學的有120余名。最讓人欣慰的是:很多受過幫助的學生考上大學之后,自己也加入了支教團,使愛心志愿者的隊伍薪火相傳。已經考上首都經貿大學的姬飛霞,去年暑假去甘肅支教。她對記者說:“當年北京來的大學生為我們樹立的榜樣,會影響我們的一生!”
點亮智慧的火花
地大人文經管學院的齊雪瑞在貴州支教期間,給暑期課堂的小學生上美術課。一次她讓同學們畫《我的自畫像》,幾乎所有的孩子都畫了一張臉,只有6年級男孩陶興宣畫的是沙漠中的一棵樹。他告訴老師:“這棵樹就是我。”原來小興宣爸爸去世,媽媽改嫁,繼父在打工中一只手工傷致殘。興宣說:“我要像這棵樹一樣堅強地生存。”小齊和其他志愿者們在深受感動的同時,也從這節課中得到啟發,從此更加注意把品德教育和創新教育融入暑期課堂的各科教學之中。
然而他們也吃驚地發現:當地即便像小興宣這樣品學兼優、智商超群的孩子,其理想也僅僅是“當卡車司機。”這讓志愿者們意識到,必須拓寬孩子們的視野。于是他們利用電腦視頻、DV等等讓他們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農村出身的志愿者現身說法,用自己的經歷告訴孩子們,只要努力學習,也可以大有作為。一些接受采訪的孩子告訴記者:這些身世相同的志愿者的故事,對他們的震撼是最大的。
暑期支教一般15天,除了兩天家訪,其余時間用于暑期課堂、作文比賽、歌詠比賽、演講比賽和球類比賽等活動。時間雖短,他們卻給受助學校的孩子帶去了好幾個“第一次”。例如,學校里第一次建立了學生會;第一次知道什么是演講;第一次上了正規的體育課(以前的體育課隨便玩);初中生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英語音標(因為他們的老師沒學過,所以從來不教);第一次知道回答不出問題,可以不挨打罵還能受到鼓勵(當地學校體罰孩子很普遍);更有不少孩子,在志愿者的啟發下,第一次思考為什么要學習……
這種一年一次的傳播與滲透,能對當地的教育、文化產生多大影響,志愿者們不敢有太高的奢望,但是他們從每次分手時師生依依不舍的眼淚中,從家長一年比一年重視教育的變化中,從平日孩子們吐露心聲的信息(件)里,看到了付出的回報。這就是地大支教團的志愿者們堅持8年,而8年之后必然還會繼續走下去的原因。
與貧困孩子一起成長
博士生侯喜鋒父親早逝,他從貧困的農村家庭考上大學走到今天,受到過很多愛心人士的幫助。他以一顆感恩的心把支教看作是自己對社會的回報。同時,喜鋒也告訴記者:“我和許多出身貧寒的同學一樣,到大學后,會因自己經濟條件不好感到自卑。西部支教讓我看到肩頭的責任,責任讓人堅強,責任讓我走出了自卑的陰影。”
齊雪瑞的家鄉就在西海固。在銀川上高中時,曾見過暑期來支教的南京大學研究生志愿者。當時她想:如果有一天自己能上大學,一定也做志愿者。如今,小齊不僅實現了當年的愿望,而且是支教團中的骨干。接受記者采訪時,正在等待考研結果的齊雪瑞表示:“如果能讀研,以后她還要去西部支教;如果考不上,就回西海固,給每年去支教的同學打前站。”
參加過地大支教聯合行動的國際關系學院法律專業的研究生萬政,大學期間的前幾個暑假,多是到基層法院實習。他認為雖然這對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會有幫助,但沒有去西海固支教的那個暑假收獲更大。因為從西海固回來,從小衣食無憂,讀書一路領先的萬政感到自己變了。他說:“原來只想將來過好自己的小日子,但是在西海固,看到那么多人還在為生存苦苦打拼,就覺得自己這輩子應該認真做些事,幫助更多的人活得有尊嚴。有了事業心,我不再像以前對什么都無所謂了。”
談到對未來支教活動的看法,曾榮獲“全國大學生年度熱血人物”稱號的支教團團長楊明貴認為:“隨著國家對西部教育支持力度的逐年加大,支教工作的重點應該越來越側重幫助當地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教學質量,開拓視野。支教只有與時俱進,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劉志方認為:現在的志愿者大多是90后,城市學生的比例也更大了。應該針對他們的思想特點進行支教前的培訓和支教后的總結,才會使他們得到更多的鍛煉和提高。(本報記者 宋曉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