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特殊家庭”感動北京人
2012年04月25日
李武德醫生看望他的小病人
近一個月,一名新疆來的小姑娘頻頻出現在北京的媒體上。她叫艾麗菲亞,跟隨維吾爾族養父母帕爾哈提和阿依古麗,來北京做腭裂修復手術。為他們牽線搭橋的是一位北京的熱心記者,數十位漢族民眾紛紛熱情相助。小姑娘的身世和病情,牽動著不少人的心。
帕爾哈提是吐魯番市廣電文體局的一位電影放映員。7年前的4 月,他在垃圾箱旁抱起一個被遺棄的漢族女嬰,由此改變了一家人的命運。他和妻子很快就發現女嬰患有先天性腭裂和雙腿外翻。也正是從那一刻起,夫妻倆定下決心——把孩子當作自己的女兒來撫養,取名為艾麗菲亞。
賣掉房產撫養棄嬰
孩子的口腔有殘疾,吞咽困難,一小碗牛奶需要喂一個多小時。她夜夜啼哭不止,夫婦二人便輪流抱她哄她,倒班睡覺,天天疲累之極。無奈,他們9歲的親生兒子被送到了奶奶家。為全職照料女兒,養母放棄了原有的工作。為了給女兒治病,夫婦倆四處奔波,艱辛備嘗,到處借債,甚至還賣掉了房產。
3歲時,艾麗菲亞住進烏魯木齊的醫院,接受了長達7個月的矯正雙膝外翻康復治療。4歲時雙腿能夠站直了,開始蹣跚學步了。過了一年多,夫婦倆再次帶著5歲的女兒來到烏魯木齊,接受先天性心臟病手術。手術成功了,女兒蒼白的小臉上透出了紅潤,夜里不再哭鬧,她的養父養母也終于能睡個安穩覺了。
一個又一個難題接踵而至。因上腭裂開,艾麗菲亞不能正常吐字發音,被不懂事的小朋友取笑,難過得哭個不停。她多么渴望自己能像別的小朋友一樣正常地說話、唱歌!父母親同樣焦急地考慮為孩子治療腭裂,使她能夠接受常規的教育。這意味著全家又要繼續借債,他們也不知道到哪里找到治療這類病癥的好醫生。
北京記者聯系免費治療
直到去年的4月,杏花盛開的時節,光明日報社攝影記者吳力田來到吐魯番市,來到他們家中。
聽完這個感人肺腑的故事,走南闖北的吳力田怦然心動。
她馬上想到了“國際微笑列車”大型公益行動,想到了自己采訪過的中國煤炭總醫院口腔科主任李武德醫生,他在醫治唇腭裂領域久負盛名。經聯系,辦妥了相關手續,小艾麗菲亞可以免費接受手術治療。帕爾哈提夫婦喜出望外,小姑娘更是急不可耐,今年 3月9日,父母親帶著女兒和夠吃半個月的馕來到了北京。
吳力田開始了緊張的忙碌,找住處,聯系醫院,還給20多位老朋友發了一封求助郵件——“哪位有車族能幫個忙?”——去接送小姑娘治療及旅游。沒多久,吳力田手里有了5輛備用車候命、應召。朋友們的回應超過了她的求助,最終,有錢出錢,有物捐物,有力出力,還誕生了好幾篇打動人心的新聞報道。
中國文化報、北京晨報的記者應邀到醫院采訪,迅即刊出了相關報道,文圖并茂。中國文化報的不少員工還慷慨解囊,援助遠在新疆的文化同行一家。在小姑娘住院的兩周里,服裝、玩具、圖書、文具、書包、鞋及購物卡,數不清的禮物送到了她的身邊,源源不斷,來自于十幾位叔叔阿姨。
“草根慈善”影響跨出國門
擔任某公司高管的趙焰,協助吳力田尋找住處,還捐助了2000元幫助這家人。她說:“我就是想做點事,讓他們過得好一點兒。”吳力田的戰友蘇成秀、張欣欣聞訊也送來了捐款。離休干部吳絮才,曾參加過抗日戰爭,已屆84歲高齡。聽到從醫院探望回來的女兒說起新疆一家人,她馬上捐出1000元,讓次日接他們出院的女婿帶去。
古人曰:“善人者,人亦善之。”人不分老幼,錢物不計多寡,一群普通的漢族民眾因緣際會,一心一意為一個來自新疆的特殊家庭而奔忙。短短時間收到的捐款,解決了一家人的往返路費及在京的住宿、交通和部分飯費。在又一個杏花盛開的季節,小姑娘和父母返回了吐魯番的家。
一位遠在美國華盛頓的女士,從家人的郵件里得知這樁“草根慈善”,她回復道:“看著看著,我的眼淚都出來了。在愛他人的同時,你們每個人也都變得更高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