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點亮袁霞的笑臉
2012年04月25日
袁霞有救了。有關她的故事正在向令人欣慰的方向發展:這名26歲的南開大學化學學院碩士研究生上個月因晚期尿毒癥危在旦夕,急需換腎,人生跌入谷底(本報4月14日1版曾報道)。但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人們為她籌集到40余萬元善款。前幾天,父親袁國強與她配型成功,將為女兒捐一個腎臟。
去醫院探視的師生見到,這個平時開朗樂觀的女孩又笑了。她正在接受一周3次的透析治療。住院間隙,她甚至跟母親逛了一次菜市場。她表現得簡直“不像病人”。她的室友劉珊珊說,袁霞是同學當中最樂觀的人,多數時候,她的笑容反過來會支撐著大家。
南開大學黨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長王鳳認為,袁霞之所以沒被病魔打倒,是因為她對學校、對社會懷有信心。救助袁霞的過程,正是可貴的“正能量”傳遞的過程。愛心的接力棒從袁霞身邊的師生開始自發傳遞,經過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等高校擴散到社會各界。“正能量”依附在每個人的身上,隱藏于每個普通人的內心深處。
南開大學剛剛推出一個校內社交網站——“我的南開”,其中一個子網站是“南開好人網”。這個網站為拾金不昧者提供了一個失物招領平臺。它鼓勵師生,做個好人可以從微小的事情做起。
袁霞的導師何錫文教授指出,從袁霞的事情可以看出,“人間大愛”不是空洞的詞匯。
3月16日袁霞住院當晚,何錫文趕到醫院,墊付了8000元的住院費。當時,袁霞的肌酐值達到正常值的10倍。醫生明確告知,這是腎臟病人的晚期,生命只能按周計算,不做透析就會沒命。“我作為導師,我就是家長。”何錫文代替袁霞父母簽了字。
“她父母不在,我必須挺身出來。”何錫文說,這是導師的應盡之義,“沒什么可說的。”
令何錫文感動的是那些素不相識的人。他很早就鼓勵袁霞:我不會跟你說空話,你還很年輕,現在社會這么好,有這么好的集體、學校,你一定要堅強地活下來。
袁霞的輔導員張更輝介紹說,所有善款中,約有一半是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師生在校園里舉辦募捐活動得來,另一半則源自網友,其中相當一部分網友選擇了匿名。
能為袁霞募到40多萬元,是南開師生當初不敢設想的。南開大學化學學院研究生會主席熊潔坦言:“沒有想到會有這么多人響應。”
袁霞重病的消息傳到學校之初,她所在的實驗室里,先是一個女生哭了起來,緊接著,所有女生都掉下了眼淚。然后,這些同學決定為她募捐。
募捐很快讓女生們流出了更多的熱淚——有很多次,捐款箱都要搬走了,捐款的人還在趕來。一位穿得有些破爛的老人捐的幾乎都是零錢,還給袁霞留了一句話:雖然我的力量很小,只能捐幾塊錢,但是我相信你會好起來的。
還有一位到學校看望親屬的年輕人丟了錢包,被南開學生撿到后歸還。他感動得掏出了錢包里所有的錢,捐給袁霞。連一家校園快餐店的老板,也不忘在小黑板上公布自己的捐款情況,并鼓勵員工盡力而為。
在一次義拍活動中,一位年邁的教授說,捐助不僅是金錢的幫助,而是希望的給予。我們更希望讓袁霞知道,有這么一群人在背后支持她。
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天津市教委副主任李紹洪指出,救助袁霞是雷鋒精神的一次具體詮釋。此事事發突然,但人們以善意的行動表達了一種“必然”的東西。事情雖小,卻彰顯了道德水平和價值觀。
在天津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花建鋒看來,此事是對全國學雷鋒活動氛圍的一種回應。他注意到年輕人在救助袁霞時發揮的作用,“我們應該對80后、90后有信心。”
南開師生把人們捐款時的表現告訴了袁霞。她對一直照顧自己的好友、天津大學理學院學生胡楠說,這么多認識與不認識的人在幫助自己,想到這些自己就堅強起來了。她決定,康復之后,一定要把愛心傳遞下去,給別人的生活帶去希望。
胡楠經常提醒別人,在袁霞面前不要流淚。盡管如此,很多人給袁霞打電話的時候還是先哭了起來,在這些時候,袁霞反而安慰那些本來要安慰自己的人。
袁霞甚至私下告訴胡楠,如果有一天自己真的離開了,會考慮把器官捐獻給有需要的人。
在生病之前,袁霞已經找好了一份工作。如果一切沒有發生,她將在今年夏季碩士畢業后入職。如今,她希望病愈之后仍能實現當初的計劃。
“從來不知道自己可以如此勇敢、如此樂觀地面對這一切,但我做到了,因為你們給了我太多的感動和力量。”4月13日配型成功那天,袁霞感慨說,盡管遇到了太多的“小概率”事件,自己卻是幸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