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費買消防車義務救火上百場
2012年05月04日
孫善英在檢查消防車上的設備。
【閱讀提示】
7年前,他自費購買消防車;7年來,他義務救火上百場。在吉林省梅河口市康大營鎮,他的名字幾乎等同于“119”,他叫孫善英,當地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
【鏡頭一】
2012年除夕夜,萬家團圓吃年夜飯的時候,孫善英卻開著自己的消防“老爺車”奔波在火場,連跑了3個地方滅火。回到家已是凌晨3點,老伴問他:“我給你熱點飯吃吧?”“還吃啥?都凍得不像樣了。”他嘟囔著回了一句,便一頭扎到炕上沉沉地睡了過去。這些年,每年的除夕夜,他幾乎都這樣度過。
作為一位農民,個人買消防車、買消防器材,義務為鄉里鄉親救火,緣起何處呢?2005年7月的一天,孫善英正在自家的木材廠干活,突然弟弟打來電話:“大哥,我家柴垛著火了,火苗直往房子上躥……”他火速趕到弟弟家,大伙兒一陣忙亂,桶鍋瓢盆一齊上,井水河水都用上,經過兩個小時的撲救,大火終于被撲滅了,可弟弟家的損失也不小。孫善英一屁股癱坐在地上,半天沒說話。猛然間他腦子里冒出一個想法:“要是自家有臺消防車該多好。咱這疙瘩偏遠,最近的海龍鎮消防隊過來也要30多公里,早就火燒連營了,有輛消防車肯定能派上用場。”
很快,孫善英就通過外地舊車市場的朋友花6.8萬元買了一臺剛“退役”的消防車。車開回來那天,他沒敢把車開回家,因為買車的事沒和妻子商量,怕妻子生氣。他把車開到了汽修廠,讓修車師傅平平鈑金噴噴漆,想著讓妻子看到消防車時怎么也得像個樣子。
過了幾天,孫善英把消防車開到家門口,妻子疑惑地問:“這車哪來的?”“我買的。”“你買這干啥?”“救火唄。”“這么大的事也不和我商量一下?”“要和你說這車就買不成了,我的愿望也就不能實現了。”夫妻倆你一言我一語地爭執起來。
【鏡頭二】
消防車開回來的第二天,碰巧臨近村屯著了一場火。孫善英的車有了用武之地。妻子、兒子、外甥出于好奇,也跟著車去了。到了火場,孫善英除了自己拿著水槍沖在最前面,還分別給“隨行人員”派了活,扯水帶的,踩水壓油門的,組織村民救火的,大火很快被撲滅了。這時,村民們圍上孫善英和他的消防車,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救火還得這家伙!”“老孫你真行,要不是你們,這火還不知道燒多大呢,真謝謝你了。”
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贊美,讓站在孫善英身邊的妻兒心里美滋滋的。此后,妻子理解了他,開始支持他,而兒子孫猛更是成了父親的得力助手,真真成了“上陣父子兵”。
孫善英的消防車一開始都是在鎮糧庫加水,時間長了,人家就不讓白加了。沒辦法,孫善英花了近萬元在自家房后打了一眼深井,解決了這個難題。到了冬天,消防車由于停在室外,再加上是柴油發動機,經常凍得打不著火、發動不起來。孫善英又添了好幾千塊錢,換上了汽油發動機。平時,孫善英經常鉆到車底下忙活修理保養,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打年輕時就好車,小毛病我都自己整。變速箱、大泵什么的我自個兒都能拆卸。別人眼里這是輛老破車,可卻是我的寶貝,得哄著使喚。”
自從買來消防車,孫善英就沒時間顧及自己的木材廠和塑鋼門窗廠的生意了,廠子先后關了門。生意上的打擊沒有動搖他熱衷消防的決心,“老孫有消防車能救火”的消息十里八村都知道,為了方便別人記住,他特地找電信局把自家的電話尾號改成了119。孫善英救火不僅僅局限于自家所在的康大營鎮,附近鄉鎮甚至遠一些的鄉鎮村屯有火情傳來,他也會開車去救。
【鏡頭三】
2010年1月19日21時15分,離康大營鎮不遠的孟家溝村,一輛載酒的大貨車側翻,整個車都燃燒了起來。散落一地的酒箱中,爆炸聲不斷,碎片四處飛濺。聞訊趕來的孫善英全然不顧,他心里只有一個念頭:滅火救人,減少財產損失。火情得到控制后,孫善英和隨后趕來的海龍消防中隊官兵一起營救車內被困人員。
對于孫善英來說,火警就是命令,火場就是戰場。每一次消防車的出動,都是血與火的較量,苦與累的磨煉,生與死的考驗。多年來上百次救火救人,孫善英事后從來不談危險,只是對自己的家庭滿心愧疚:“我沒有盡到一個丈夫和父親的責任,家里的事我很少過問,苦了他們了。”他的妻子既理解又委屈:“別的我都忍了,最受不了的是過年,別人家都在樂樂呵呵地放鞭炮、吃餃子,老孫卻四處忙著救火。”
“你這樣干究竟圖什么?”面對人們的疑問,孫善英憨憨地說:“我是一個農民,知道‘火燒當日窮’的理兒,鄉親鄰里住著,誰有困難就幫襯一把。說白了,做點好事還是好。人心換人心,你看我家就在公路邊,沒有大門、沒有院墻,出門從來不鎖,啥也不丟。大伙都幫我看著呢。”孫善英的奉獻贏得了鄉親們的敬重,人們親熱地稱呼他為“孫大善人”。
孫善英執著的消防情懷和出色的救火表現也得到了當地政府和消防部門的認可和大力支持。2008年11月,孫善英蓋車庫時,除了他自己投入8萬多元,鎮政府資助了3萬塊磚、2噸鋼筋,消防隊送來了20噸水泥。去年開始,市消防大隊破格招錄他和兒子為合同制消防員。
“農村多是柴火垛失火,澆上水便向四下流,里邊該燒還是燒。下一步,我準備在消防車上安臺鉤機,到時先用鉤子一扒拉,再澆上水,就妥了。” 孫善英有著自己的長遠打算,“再就是還想買臺消防車,不然就這一臺車一次只拉3.8噸的水,澆完了,不管多遠都需要回來加水,現場就失去控制了。兩臺車就能倒得開了。”
雖然年近五十,孫善英卻豪情滿懷:“照我的身體狀況,再干個十五六年沒事,我干不動了,可以指揮我兒子,兒子之后孫子又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