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部志愿者到特崗教師
2012年05月04日
2006年,她作為西部志愿者,千里迢迢奔赴祖國最西北的新疆阿勒泰山區支教;今天,她已成為阿勒泰富蘊縣的一名“特崗教師”。
她,叫孫麗倩。對于自己的選擇,她的認識非常質樸:“我真的沒覺得什么,我就是特別喜歡這里的自然和純凈,喜歡這里人們的友善,喜歡那些純樸善良的孩子……”
2006年7月,大學剛剛畢業的孫麗倩帶著青春的理想與憧憬踏上了西去的火車,大西北的遼闊蒼茫深深觸動著這位河北姑娘。“當時很年輕,就是渴望像我的學長們一樣去西部支教,到最需要的我們的地方,我想要發揮自己最大的作用。”她說。
孫麗倩到了一個最迫切需要老師的地方——阿勒泰市切木爾切克鄉寄宿制中學,并擔任初三年級的班主任。這是新疆北部典型的牧業鄉,70%的人口是哈薩克族牧民,全鄉僅有一條全長不過500米的馬路。
與42名學生同吃同住、朝夕相處,孫麗倩把所有的時間和心血都用在了孩子們身上。功夫不負有心人,初三班26個孩子考上高中,這是學校多年來最好的一次中考成績。
她說:“孩子們的點滴進步和對我的喜愛,都使得我越來越喜愛上鄉村教師,我覺得教師是個清貧但又充滿了幸福感的職業。”
誰也沒有想到,一年支教期滿,孫麗倩會選擇留在新疆,通過考試成為阿勒泰地區富蘊縣克孜勒希力克鄉喀拉通克小學的一名“特崗教師”,留在了一個更為荒涼的山村。
“第一次展現在我面前的喀拉通克鄉只有幾排破敗的土坯房子。我不是沒有掉過眼淚,不是沒有想過要離開、要放棄。然而,看到可愛的學生們從15公里外的家步行為我帶來的一把蘿卜、一兜土豆、幾個饅頭、一個包子,我怎能不感動……”孫麗倩說。
家訪中聽到學生的家長說“這么多年第一次有老師到家里來”時,孫麗倩內心會感到特別滿足,這就是她人生價值的體現,更是使她最終堅守這個崗位的最大動力。
還有一種更為深沉的愛,讓孫麗倩難以割舍。初到阿勒泰的那一年,孫麗倩和另外一名志愿者把“中國麥田計劃”帶入了新疆,孫麗倩在教學之余走訪收集貧困地區貧困孩子的資料,為他們尋求資助。
有一對賣舊書的姐弟吸引了孫麗倩:“那對兒姐弟家的情景我永遠也忘不了,房頂是用各種編織袋吊起來的,但卻有一墻醒目的獎狀和證書,孩子的母親患嚴重的風濕性關節炎導致骨骼變形;父親十幾年受疝氣折磨,家中三個孩子從上小學起就自己賺錢養家、讀書。”
早早扛起家庭重擔的姐弟倆讓孫麗倩感動,她覺得應該為他們做些什么。從那時開始,孫麗倩的足跡遍布阿勒泰地區六縣一市的很多村落,教學和走訪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如今,孫麗倩在阿勒泰地區實地走訪學生146人,資助貧困學生90人,籌集各項資助款約25萬元;在當地教育部門和學校的支持下,在阿勒泰地區富蘊縣等地的教學點建立“麥田圖書室”11間,購買圖書8000余冊;發放書包、文具等120余套;發放各種體育器材300余件;發展“麥田計劃”志愿者30余人。2008年5月還在烏魯木齊市建立了“麥田圖書”長期募集點。
如今,工作出色的孫麗倩已經擔任了她所在學校的教務主任,并獲得阿勒泰地區2008年度“優秀志愿者標兵”稱號。
面對記者關于“你想給在校大學生們說點什么”的提問,孫麗倩說,“西部支教改變了很多年輕人的命運,這是有價值的人生經歷。基層從來不缺乏機會,雖然條件很苦,但只要你能踏實勤懇工作,戰勝困難,就能迅速成熟起來。當你能給基層留下點什么的時候,心中的幸福感就會油然而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