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選華國鋒為何選對了?
江蘇天一智能設備有限公司
吳德口述回憶錄《十年風雨紀事——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經歷》,2004年1月由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此書出版不久,我在書店買到,因待看的書尚多,擱上書架,遲遲未看。一擱便過了三年。最近擬寫一篇關于口述史的文章,想起此書是出版社推出的“當代口述史”叢書一種,找出一讀。真是“不讀不知道,一讀方知道”。末三字套用“嚇一跳”,表示雖然沒有嚇一跳,卻讓我知道了那段歷史的許多真相,這在已經出版的一些有關這段歷史的黨史書籍中大概是難以看到的,使我產生“相見恨晚”之感。
這里可舉十年“文革”的一件謝幕大戲來看。
這當然就是1976年10月6日粉碎“四人幫”這件翻開歷史新頁的大事了。1981年6月27日中共中央《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下簡稱《決議》)稱之為“歷史的偉大轉折”,指出:“一九七六年十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勝利,從危難中挽救了黨,挽救了革命,使我們的國家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連用兩個“挽救”,足見黨中央對此評價之高。《決議》在這段評價之前,又特別指出:“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的斗爭中,華國鋒、葉劍英、李先念等同志起了重要作用。”就是說,華、葉、李三人在這次斗爭中,起了決定性的決策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決議》在三人的名字之后,加了一個“等”字,說明還有別的人也在這次斗爭中起過“重要作用”,即決策作用。這是什么人呢?這里一個“等”字為后人留下了懸想的空間。《決議》是中央綱領性文件,字斟句酌,雖一字一名之微,也不是輕易可以增減的。
但是,隨后出版的幾種黨史讀物,有的還是頗具權威性的,就我個人閱讀范圍所能看到的來說,基本上都未能為讀者解答這個懸疑。這些讀物,在提到這次重大歷史事件決策過程時,大致采用三種“春秋筆法”:一種是全搬《決議》原文,如《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毛澤東傳(1949-1976)》。一種是把“等”字干脆去掉,改為“核心”,好像沒有其他人了,反而有失《決議》原意,如《中國共產黨七十年大事本末》。還有一種是照搬《決議》原文,后面加上一句“某某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但未說明與“起了重要作用”有何不同,如《“文化大革命”簡史》,讀者還是蒙在鼓里,弄不清《決議》所用的這個“等”字后面,究竟還有沒有其他的什么人。
本文一上來就說,讀了吳德這本回憶錄,有“相見恨晚”之感,就是說它能多多少少解答凡為讀者可能產生的一些疑問,包括對《決議》的那個“等”字的問題。這本回憶錄第十二章為《關于粉碎“四人幫”的斗爭》,詳細記錄了1976年9-10月間那個歷史階段中央決策過程,皆親身經歷,是第一手史料。今特摘錄其親歷的若干重要部分,為讀者再現當年某些場景。原文敘事,前后常有交錯處,今按時日歸併,遇需要說明的,略加按語,以明背景。
1976年9月治喪期間,大約是十幾號華國鋒、李先念、陳錫聯、紀登奎和我(吳德自稱,下同)在國務院后邊的會議室里討論過解決“四人幫”的問題。我想華當時是在了解我們的態度,準備做粉碎“四人幫”的工作。后來華告訴我,他當時已經下了解決“四人幫”問題的決心了。
按:上引國務院會議室會議,無確切月日,既說“治喪期間”,應為9月11日,即毛主席逝世后的第三日。這時的政治局面是,毛主席生前親自安排的政治勢力——即以華國鋒為首的“實力派“(時任黨政軍大員)、以葉劍英、李先念為首的“元老派”和以江青為首的“文革派”——互相較量,激烈拼搏之時。毛主席晚年雖對“文革派”屢有訓誡,稱之為“四人幫”,要他們和二百多個中央委員搞團結,“上半年解決不了,下半年解決;今年解決不了,明年解決;明年解決不了,后年解決。”但在另外的場合,毛主席又敦促政治局扶助他們。吳德在本書記下了毛的此一希望與指示:毛主席對政治局的同志,尤其對王洪文、張春橋、江青、姚文元當時是寄予了希望的。我記得十大后不久,毛主席在游泳池住處找我們談話,曾經向政治局提出扶助他們。毛主席指著窗外菜地里一些碧綠的蔬菜比喻說:就像培植它們的生長一樣。
毛主席希望“實力派”與“元老派”扶助“文革派”,他內定“文革派”為接班人的意愿,已可不言而喻。事與愿違,“文革派”以接班人自居,“實力派”與“元老派”反而成了阻攔他們順利接班的眼中釘。毛主席一旦逝世,失去了約束,三派之間的平衡立刻就破裂了。“四人幫”發出了向江青表忠心,寫勸進信(即任黨中央主席)的信號。吳德回憶錄寫道:“我們感到了緊張的氣氛。華國鋒同志的處境很困難,工作不下去了。種種跡象使他認識到‘四人幫’篡黨奪權的行動已經是箭在弦上了,只有及時采取措施加以制止,才能挽救危局。”華國鋒于9月11日至13日,連續會見“實力派”的汪東興、陳錫聯、紀登奎、吳德和“元老派”的李先念、葉劍英等人,通報并討論解決“四人幫”問題的緊迫性,顯示了他的智慧與膽識,自有其過人之處。這些“實力派”與“元老派”人物,雖分掌黨政軍大權,還是需要有一個領袖來下決定,發號令,然后付諸行動,方能取得成功。這次粉碎“四人幫”斗爭勝利,華國鋒居首功位置,是當之無愧的。毛主席晚年喜愛起用“厚重少文”的周勃型人才,以為可托付大事賴以安邦定國,華國鋒、吳德、許世友都在他重用之列,而華國鋒更被選為接班人。現在看來,至少在粉碎“四人幫”這件事上,他是選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