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縣七旬老人致力慈善
2012年06月11日
老兩口過著清貧日子
他每月有近2000元的退休金,家里還有耕地,在國家級貧困縣的鄉村里,這算是高收入了。可他們老兩口至今還住在30多年前蓋的土坯房里,兩件像樣的電器中,洗衣機是女兒送的、電視機是6年前買的。他怎么過得這么窘迫?原來,他把省吃儉用的錢都變成了善款。
30年前開始獻愛心
74歲的杜尚學住在通榆縣團結鄉解放村,他的善舉從30年前開始。一天,他到磨坊磨米,看到一個屯鄰因無錢治病,病得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他回家與老伴商量,拿出家中全部積蓄600元借給了這位屯鄰治病。屯鄰的病治好了,要把家中的馬車和馬頂債給他,杜尚學沒有同意。由于這位屯鄰家境一直困難,這筆錢到現在也沒還上。
2004年12月26日,杜尚學在電視中看到印度尼西亞發生海嘯,成千上萬的人無家可歸,便決定為那里的災民捐款。
8天后的早上,老伴兒在杜尚學內衣上縫了個口袋,放進了1萬元錢。他坐了幾個小時的長途車來到了通榆縣慈善總會,委托工作人員將錢匯往印尼海嘯災區。
汶川地震時,杜尚學分4次向災區捐了1萬元。
2010年,西南五省大旱,杜尚學來到長春,將1萬元善款送到了省慈善總會。當年,青海玉樹發生7.1級地震,由于剛為旱區捐過1萬元,他手中沒有多少錢了。取回退休工資后,他又湊了5000元匯往災區。
把錢捐給更需要的人
為了讓更多的人在別人有難時伸出援手,奉獻一片愛心。在杜尚學的倡導下,村里成立了愛心志愿者團隊,有成員80多人,每年4月3日統一捐款。“捐多少都行,一塊不嫌少,百元不嫌多,只要有那份愛心就好,聚少成多,愛心無限。”杜尚學說。
今年4月,“解放村慈善工作分站”成立,這是通榆縣成立的第一個村級慈善機構,在全省也是首例,現場200人捐款9700元。
“我對7個女兒說,我要把余財留給大家,把余福留給你們,只要凍不著、熱不著、吃得飽就行,把錢捐給更需要的人。”杜尚學說,他要把余生都獻給慈善事業,只要能夠幫助別人,就是他最大的幸福。自2005年1月向印尼海嘯災區捐款1萬元至今,杜尚學累計向災區捐款18次,捐款6.7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