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16年無償獻血88次
2012年6月12日
于盈申中手捧“最美易縣人”證書與當地官員合影。呂子豪攝
中新網保定6月11日電(呂子豪于俊亮) 河北易縣普通農民工于盈申“自1997年在北京打工首次獻血起,至今累計無償獻血88次、共33400毫升”的事跡經媒體報道后引起各界高度關注。11日,保定市易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劉嶸,易縣紅十字會副會長楊寶泉等專程趕到該縣流井鄉東豹泉村于盈申的家中進行慰問。
今年42歲的于盈申個子不高但很敦實,黝黑的臉上滿是憨厚慈善,說話時總愛低著頭。當易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劉嶸遞上該縣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頒發的“最美易縣人”證書時,于盈申伸出的滿是老繭的手微微有些顫抖,不停的說“謝謝!謝謝!” 當日,易縣紅十字會副會長楊寶泉代表易縣紅十字會為于盈申送來500元慰問金。河北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易縣蘭寶牧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蘭金寶親自把3000元慰問金和價值500元的慰問品送到于盈申的手中并表示,“愿回鄉發展可以到其公司就業或給予自主創業支持”。
在于盈申的家中,88個新舊各異的無償獻血證書、4個金燦燦的獎章、4份大小不一的榮譽證書攤滿了一桌。據于盈申介紹,他從小就愛聽收音機并了解到關于無償獻血的事情。1992年,他隨建筑隊到外地打工,“我沒什么文化,不像大學生、科學家,做不了大貢獻,但我體格好,我就想為社會獻點血”。1997年5月8號上午,在北京打工的于盈申經過城鄉貿易中心時,發現了一輛街頭流動采血車,便主動要求獻血,在檢查合格后,他獻出了第一個400毫升鮮血。
從此,于盈申打工到哪里,血就獻到哪里。從首都北京到家鄉小鎮,從東北的撫順到西南的拉薩,從北國的津京到江南的滬杭,他獻血的足跡遍布全國10多個城市。目前,于盈申已累計無償獻血88次、33400毫升,并在北京紅十字會、北京市志愿捐獻遺體登記接收站申請死后把遺體無償捐獻給醫學事業。于盈申也因此先后被北京市紅十字會授予榮譽會員稱號,被國家衛生部、中國紅十字會、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授予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
為了不影響打工工作,于盈申每次去獻血都向工頭“撒謊”稱“自己有事情要辦”,回來后如往常一樣繼續工作。時間長了,工友們漸漸知道了他無償獻血的事,“有人不理解,說我傻,說我精神有問題,但我還是堅持做,我知道獻血對人身體沒害處。現在支持的人越來越多了,因為我經常拿宣傳材料給他們看”。最終,與于盈申同村的黃建祥、張影、劉鐵軍等十幾位農民工也先后加入了無償獻血的行列。由于擔心他的身體,家人也一度反對于盈申獻血。于盈申就拿回宣傳材料給家人看,經過他反復做工作,逐漸取得了家人的理解與支持。在其影響下,兩個大學畢業的弟弟也于2003年加入了無償獻血的隊伍。
也曾有地下血頭多次找到過于盈申,提出購買血液,但遭到了于盈申的拒絕,“買賣血液是犯法,咱們國家有規定,咱不能干違法的事兒”于盈申說。
據了解,年輕時即外出打工的于盈申先后干過小工、瓦工、水暖工等,現在月收入4000多元。然而,已經42歲的他仍然是單身一人生活。“談過幾個對象,一說獻血都和我吹了。我要求對象的唯一條件就是必須支持我獻血,如果不支持我獻血免談,我寧可一個人過。”于盈申堅定的說。
“無償獻血給我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我注重自己的健康了。大魚大肉我現在不吃了,酒也不喝了,現在身體好的很。聽紅十字會說過,咱們國家的獻血年齡是到55歲,現在可能要改到60歲,只要我還活著,我就會堅持到最后。”
易縣東豹泉村村支部書記于會國評價于盈申“自幼就樂于幫助人,在村里人緣很好”。于會國稱,每年回家,于盈申都拿些無償獻血的宣傳材料在村里散發或張貼。現在,很多村民對無償獻血的觀念產生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