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為何“獨服曾文正”
江蘇天一智能設備有限公司
曾國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謚文正。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權位顯赫、作用極大、很有影響的人物,又是一個復雜的人物,近代中國人尤其湖南人,從權貴政要、志士仁人到青年學子,大多佩服曾國藩,佩服其治學為人和帶兵做事。從李鴻章、張之洞到袁世凱、蔣介石,無不對他頂禮膜拜,尊為“圣哲”;從梁啟超到楊昌濟,從陳獨秀到毛澤東,也無不表示過推崇其師法,受過其人的種種影響。
毛澤東點評曾國藩: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
毛澤東在《紀念巴黎公社的重要意義》中這樣評價曾國藩:打倒太平天國出力最多的是曾國藩,他當時是地主階級的領袖。曾國藩是團練出身,團練即是地主階級壓迫農民的武力,他們見洪秀全領導一班農民革命,于他們不利,遂出死力來打倒他。故太平天國之事,不是滿漢的戰爭,實是農民和地主的階級斗爭。
毛澤東受曾國藩的影響,自少年時就開始了。他的外婆家在湘鄉,他8歲以前一直住在外婆家,16歲時在湘鄉東山高小讀過半年書。曾國藩就是湘鄉人,以一介書生,危難之際舉兵桑梓,率三湘子弟轉戰半個中國,最終戰勝太平軍,成“同治中興”之名將,死后得到“文正公”這一謚號。清政府稱他“學有來源,器成遠大,忠誠體國,節勁凌霜”。曾國藩平生著述頗豐,繼續程朱之學,為當時人奉為“立德、立言、立功”的楷模。他的著作收入《曾文正公全集》,這部書對后世的影響之大,遠超過他的“政績”,所謂“道德文章冠冕一代”,因此他又被譽為中國封建統治階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這一切,對青少年時代的毛澤東不能不有著極大的影響,作為毛澤東的小同鄉,他對曾國藩也可能有某種親切感。而曾國藩“圣賢”(修養)“豪杰”(事功)于一身,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崇拜。
早在湘鄉東山學堂讀書時,毛澤東就批讀過《曾文正公全集》。現韶山毛主席紀念館還收藏有清光緒年間傳忠書局木刻本《曾文正公全集·家書》的第4、第6、第7、第9卷,每卷的扉頁上都有毛澤東手書的“詠芝珍藏”。《曾文正公全集》中有些見解觀點,我們可以在毛澤東早年讀書筆記《講堂錄》中看到。在已公開出版的《毛澤東早期文稿》中也記錄了許多這方面的內容。
在《體育之研究》中,毛澤東對曾國藩鍛煉身體的方法也很欣賞:“曾文正行臨睡洗腳、食后千步之法,得益不少。”
另一篇文章中,他稱曾國藩為“吾之先民”。文中說:“三湘七澤,惟楚有材”,“嗚呼湖南!鬻熊開國,稍啟其封。曾、左,吾之先民,黃、蔡,邦之模范。”
曾國藩曾編有一部《經史百家雜鈔》,毛澤東對它評價也很高。他認為此書“碉群籍而抱萬有”,“盡掄四部精要”。曾國藩的某些話,毛澤東認為是“金玉良言”,如他曾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提到了曾國藩的這段話:“凡人作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恒,終身一無所成。我生平坐犯無恒的弊病,實在受害不小。當翰林時,應留心詩字,則好涉獵他書,以紛其志。讀性理書時,則雜以詩文各集,以歧其趨。在六部時,又不甚實力講求公事。在外帶兵,又不能竭力專治軍事,或讀書寫字以亂其志意。坐是垂老而百無一成。”毛澤東經常用這些話來做自我檢查。
曾國藩不僅是一名文人,還是一名軍事家,他有統率湘軍剿滅太平天國革命的軍事活動生涯。在作戰時,曾國藩善于鼓動士兵,治軍重視精神教育,以傳統的封建文化綱常倫理來教育和維系軍心,以忠義血性、親子師友關系用將帶兵,并將用人與軍、政、財權合一,開近百年軍閥專制的先河。1911年,著名將領蔡鍔編有一本《曾胡治兵語錄》,毛澤東認真研讀過這本軍事理論書,汲取其精華,如愛民、愛兵、重視思想政治工作(即精神教育)等。例如,曾國藩曾作有《愛民歌》:“三軍個個仔細聽,行軍先要愛百姓。第一扎營不貪懶,莫走人家取門板。莫拆民房搬磚頭,莫踹禾苗壞田產。莫打民間鴨和雞,莫借民間鍋和碗。莫派民夫來挖壕,莫到民家去打飯。筑墻莫攔街前路,砍柴莫砍墳上樹。挑水莫挑有魚塘,凡事都要讓一步……軍士與民如一家,千記不可欺負他。日日熟唱愛民歌,天和地和又人和。”這讓人想起毛澤東為紅軍制定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以及新中國成立后制定的《黨政干部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從中不難看出毛澤東善于學習與借鑒。
“曾文正公”就是在這些方面深深影響了青年毛澤東。但毛澤東并沒有停留在“獨服曾文正”的階段,而是與時俱進,在“五四”運動中接受了先進科學的馬列主義,逐漸拋棄曾國藩的影響,成長為一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和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