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已經30歲出頭,學位拿到了博士,但是連西紅柿炒雞蛋都不會做,還要母親不遠千里前來幫忙洗衣服……這些聽起來不可思議的事,生活中可真存在。專家認為,父母只要求孩子搞好學習,其他事情不讓參與,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成功的機會。
不久前,記者在南寧到北京的列車上遇到一位大娘,坐下之后的閑聊中得知,她此行是進京為兒子洗衣服來著。聽后對這位苦心的母親肅然起敬的同時,也讓人隱隱感到一種悲哀。
大娘看上去60歲出頭,身體還算硬朗,多年前已經從某機關單位退休,目前在一家私營企業里“打工”。說起兒子,她滿臉自豪:兒子自小學習名列前茅,高考的時候考上了北京的名牌大學,大學畢業后留校讀博士,博士畢業后留在北京的某部委工作。如此成就,讓同車的乘客羨慕。
但接下來這位大娘介紹的“育子之道”卻讓人不敢認同。她說,兒子自小就聽她的,從上幼兒園開始到高中畢業,她都“安排得妥妥當當”,包括進哪所幼兒園、小學和中學,在學校安排在哪個班,在班上跟哪位同學同桌,都由她選定。兒子除了學習,不用做任何事情,更別說干家務。兒子考上大學后,她“經常乘飛機或火車到北京洗衣服”。現在兒子雖然已經參加工作,年紀也30多歲了,但還沒結婚,所以她還得繼續到北京洗衣服,收拾房間。
她說,由于從小不會做家務,兒子連下面條、炒雞蛋都不會。“非典”那陣子,她的兒子不能出門,外賣也送不進來,為了炒兩個雞蛋,結果打了半個小時長途電話回南寧請教。她說現在兒子已經到了結婚年齡,將來兒媳婦也要由她來選定,“我是他媽,當然要我同意才能做我的兒媳婦!”她說。
一位同車的乘客認為,這樣的母親太辛苦了,而這種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人,即使學習再好,讀書再多,又有什么用?
廣西師范學院教師、心理專家韋巧周說:“現在一些家長往往過于看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只要你把學習搞好,其他的事都可以不管,這種只要求學生去學習,不讓他做其他事情,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成功的機會,這些孩子除了學習,在其他方面根本體驗不到成就感,他們的世界是蒼白的。”
那位大娘承認,她的兒子自小不喜歡與人交往,話不多,“只知道學習”。韋巧周認為,家長是孩子成長中的第一位老師,對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形成起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要讓孩子全面發展,做一個完全的人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