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育報
一位20多歲參加農村教育工作,有著23年教齡的老代課教師,見證了農村教育近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如今卻被“調整”出學校大門,處境十分艱難。
3月底,63歲的楊發維來信向本報反映了自己的困境,本報記者隨即展開了相關調查。
“三進三出”
楊發維是湖北省監利縣柘木鄉長江村人。從1959年參加工作以來,隨著不斷的改革,他遭遇了“三進三出”。
1959年,他開始在柘木鄉長江村小學任教。按當時的招錄規定和身份界定,他還是一名公辦教師,此為他“一進”教育界。1962年,國家整頓農村教師隊伍,由于資歷較淺,楊發維被精簡下放,回家務農,此為他“一出”教育界。
1964年,楊發維再度任教,這是他“二進”,身份卻變為民辦教師。1966年由于村、校合并需精簡人員,楊發維再度離開學校,此為他的“二出”。
1986年,由于長江村和鄰村合并新建校舍,大力推進“掃盲”、“普九”等項工作,楊發維第三次進入教育界,身份仍是民辦教師。2000年監利縣整頓民師,由于鄉教育組通知失誤,致使他未能準時參加7月20日的民轉公考試,而被末位淘汰,清出民師隊伍,成為一名沒有編制的返聘代課教師,與其他同等資歷卻已轉正的教師月收入相差1000多元,此為他的“三出”。
“紅卡”民師
據記者調查,楊發維曾先后兩次參加了監利師范語文、數學函授學習,并于1996年取得了結業證書,還先后獲得了教師專業語音、基本功聘任等證和小教一級職稱。
憑著自己的勤奮刻苦,1995年7月,楊發維又取得了“湖北省小學校長崗位培訓合格證書”。從1987年起,他一直負責學校的日常管理,先后任副校長、校長。
楊發維向記者回憶起從教的艱難,聲音有些激動:“我三進教育界,第一次是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吃野菜、荷葉梗堅持教書。那時上級抓學生到校率抓得緊,教師幾乎每天都要家訪一兩次,假期里還要支農。第二次正是過渡時期,我們白手起家,民師的工資是拿工分,當時沒有辦公經費,我們只好發動學生撿破爛賣點錢做辦公開支。第三次是1986年,我村和鄰村合并新建校舍,我再度進校,從1987年起任副校長,1988年任校長。我校的掃盲、普九等項工作均在全鄉名列前茅?!?BR>對于楊發維的工作情況,記者在對柘木鄉文教助理龔友福的采訪中得到證實。龔友福進而特別提到,楊發維在2000年應考時尚屬于“紅卡”民師,不是“綠卡”民師。
那么,何謂“紅卡”、“綠卡”呢?
據龔友福說:“凡1980年以前任教、取得了教材教法合格證(簡稱為雙教證)和專業合格證的,由荊州市教育主管部門頒發‘綠卡’,其余的由監利縣教育主管部門頒發‘紅卡’。楊發維要么證件不全,要么教齡沒有連續,雖然任教時間較早,也沒用?!?BR> 對此,楊發維解釋說,雙教證考試是在1985年舉辦的,而自己卻是在1986年第三次參加教育工作的,沒有趕上。“其實,‘紅卡’、‘綠卡’這兩種民師的待遇差不多,都得參加2000年的民轉公考試,不合格都要淘汰?!彼a充說。
考試被誤
楊發維告訴記者,他就是沒趕上2000年縣里整頓民師的考試而被“淘汰”的——
當時,鄉通知7月20日參加民師考試,而有關領導并沒有當面傳達,卻要讓楊發維剛上初一的孫女轉告,說是到柘木中學開會。
“那天天氣不好,等我趕到薛潭學區,所有車輛全部走完。幸好搭上一位鄉領導的便車才趕到柘木中學考場,但語文考試已經只剩十幾分鐘了。這個情況鄉教育組所有領導都知道。”楊老師憤憤地說。
事后,他曾找過鄉教育組領導王某,但得到的解釋是:這次定校減員是政府行為,愛莫能助。
“就這樣,我20多年的粉筆沉積被一紙試卷擦得干干凈凈,由紅卡民師變成了返聘老師。”楊老師很激動。
目前,盡管楊老師已成為柘木鄉長江村小學的返聘教師,主教一二年級的數學課,并兼任校長,負責學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但每月320元的收入讓年過花甲的他度日艱難。
當記者問及“監利縣整頓民師、實行末位淘汰是不是想用大中專畢業生替換代課教師”時,楊無奈地笑答:“誰愿意來我們這里呢?”
記者點評
多一些關愛與理解
楊發維的故事,也許正是不少老代課教師的一個縮影。
最近,據教育部公布的統計數字顯示:截止2005年,全國共有代課教師44.8萬人。而他們正在等待被當地教育部門“清退”。
據了解,代課教師大多分布在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分布在老、少、邊、窮地區。在那里,很難招收到正規的大中專畢業生,代課教師往往承擔起教學主力的重任。但是,他們并不能享受到編制內公辦教師的待遇。
尤其是那些從教二十多年的中老年代課教師,他們獲得過相關教學證書,不少還有中級職稱,有些還曾獲獎,而月工資只有一百到幾百元不等。他們為中國農村教育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他們又是一個在教育體制的邊緣、處于弱勢的群體。
盡管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代課教師終將退出歷史的舞臺,這是必然的趨勢,也是國家教育進步的標志,但是,在解決涉及代課教師的問題時,既要把握政策、嚴格規范操作程序,更要考慮到代課教師形成的歷史原因和復雜的現狀。多年來,是他們苦苦支撐起了偏遠地區的基礎教育,對他們應多一份關愛,多一些理解,不傷害他們的情感和利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秉承這種理念,應讓更多的像楊發維這樣的老代課教師,不會為自己將青春和汗水奉獻給教育事業而懊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