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女孩休學返鄉建公益團隊
2012年8月7日
“青草”公益團隊志愿者給夏令營學生們免費培訓。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青草”公益團隊3年為800多名廣州外來工子女提供免費教育培訓
360多名廣州高中生和大學生組成“青草”公益團隊,在過去3年中愛心接力,為800多名外來工子女提供免費教育培訓。為了推動團隊發展為正式的社會組織,團隊創始人、哈佛大學女生向芯休學回來,向廣州民政部門提出了申請。
去年,廣東創新社會管理,在全國率先探索社會組織登記管理體制改革。此時,向芯決定休學一年回廣州,把主要精力放在青草團隊發展上。她說:“團隊想要接收社會捐贈、承接購買服務、聘請專職人員,必須要有正式的法人身份。”
今年元旦起,廣州規定公益服務類等8類社會組織登記不需再找主管單位。一直在等這項政策的向芯,抱著申請登記材料走進廣州越秀區民政局。青草團隊9名老成員拿出注冊資金3萬元。
2月20日,廣州市越秀區青草青少年成長服務中心獲準成立。向芯任法人代表,她的高中同學王向是執行團隊負責人。此時,王向也從香港大學休學一年,全職投入中心運營。
青草團隊組建于2009年7月。那時,向芯和王向從廣州執信中學畢業,分別考上哈佛大學和香港大學。向芯說:“當時,北京、上海的朋友已參加過面向外來工子女的支教行動,我們也想為廣州的外來工子女做點好事。由于沒有廣州本地戶口,很多外來工子女只能就讀民辦學校,享受不到優質教學資源,又與本地學生隔離。”
向芯在執信中學招募40多位志愿者,把首屆夏令營開進廣州康樂中學,吸引50多名外來工子女參加。雖然只有5天,但志愿者設計了10門課程。英語和公民視角是必修課,另外還有歷史、語文、地理、生物等選修課。
起初,民辦學校的校長對青草團隊半信半疑,后來看到他們辦的班之后服氣了,認為他們的服務對外來工子女來說很有必要。
3年來,青草團隊將志愿者招募點擴大到廣州4所重點高中,并把周末營、夏令營開進5所民辦初中。截至目前,累計有360多名志愿者為800多名外來工子女提供培訓服務。志愿者走進學生中間,讓大家互動討論,幫助他們打開視野。參加第一屆夏令營的外來工子女今年有4個加入了青草團隊。
本月,向芯一年的休學期即將結束,王向將接棒負責團隊運作到明年。她們說,未來,這根愛心接力棒還將繼續傳遞下去,使“青草”壯大成“草原”。
讓孩子教育孩子
舉辦第一屆夏令營時,青草團隊完全沒有經驗,在備課時不知道要如何下手。從第二年開始,夏令營從5天延長至10天,合作的學校也變得更多。到現在,他們已經在廣州康樂、春華、啟明、龍濤和龍江等民辦學校開展活動。
與此同時,“青草”在執信中學、華師附中、省實驗中學和廣雅中學4所重點中學擺攤招募高中生志愿者,此外還通過網絡等渠道招募一些志愿者和實習生。從2009年到現在,青草團隊在外來工子女集中的民辦學校舉辦了四屆夏令營,平常還會在這些學校里開設周末營。
在2010年2月舉行的哈佛大學亞洲與國際關系年會上,青草公益團隊拿到了最佳項目獎。
南方日報:青草公益團隊的主要使命是什么?
向芯:我們面對的是三個群體:一是在廣州上初中的外來工子女;二是擔任志愿者老師的高中生;還有一個是擔任團隊實習生參與組織活動的大學生。
青草公益團隊想搭建一個“中間平臺”,把外來工子女、高中生、大學生這三個“齒輪”連結起來,讓城鄉孩子在這里走向互助,以成長引領成長。
我們看重“朋輩教育”,師生都是年輕人,“讓孩子教育孩子”,發揮學生的創意、動手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不是死記課本和知識點。
南方日報:一開始為什么會取名為“青草”?
王向:“青草”最原始的想法來源于執信中學綠色的校服,后來引申為每一株小草是很微小的力量,但是如果有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加入這個行列,小草也可變成大草原。青草有很強的生命力,這個名字散發著昂揚的朝氣。
在青草團隊里,“90后”年輕人掌握著話事權。團隊成員中年齡最大的生于1990年,最小的生于1995年,團隊的一切活動“完全由青少年主導”。資歷稍淺的成員統稱“小草”,資深骨干則被稱為“老草”。團隊給每個大學實習生配一名師傅,由“老草”指導他們提升公益理念和組織策劃能力。
南方日報:夏令營的課程和學校教的內容有哪些不同?
王向:相對來說,青草夏令營課程更倡導一種創新精神。舉辦夏令營時,學校會免費出借課室給我們用。志愿者和外來工子女圍坐在一起,討論著社會、歷史和文化,動手制作小馬達等小發明。志愿者鼓勵學生分析自己的公民角色、家庭責任、人際關系,樹立“自我”的概念。
把“青草”推上更高層
向芯和王向都說自己很幸運能夠生長在廣州,這座城市有著公民積極參與社會的濃厚氛圍。“我們遇到的人,包括政府官員、民辦學校老師、公益團體以及很多社會人士,他們對青草公益團隊的接納、欣賞和支持,超出我們的想象,讓我們非常感動。”
南方日報:你為什么會選擇休學回來,并推動青草團隊“轉正”?
向芯:我決定休學回國,不僅為了靜下心好好思考自己未來發展方向,而且也為了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推動青草團隊走向成熟。
去年,限制青草團隊發展的因素已經非常明顯,在人力資源、時間精力以及資金方面都存在著亟待解決的難題。因為團隊成員都是學生,只能兼職做服務,沒有辦法支撐起更多的項目,所以必須要有全職工作人員。
我們看到項目有很多做得不夠好的地方,若不從時間、人力、資金投入上向前推一步,就無法改善項目,擴大影響力。另外,想要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沒有獨立的法人身份也是不行的。我們以前出去和基金會談合作,人家愿意給錢,但是我們沒有賬戶去接收。因此,我們不再滿足于學生活動的水平,決定把“青草”推到更高的層級。
南方日報:在美國和香港學習期間,當地公益組織的發展對你們有哪些啟示?
向芯:我和王向多次參加美國和香港舉辦的社會創新論壇、工作坊,學習了當地公益組織的發展經驗。但特別讓我自豪的是,當我把青草團隊做的服務說給美國的同學聽時,他們都很羨慕。
中國內地現代公益行業剛剛起步,但發展的勢頭很蓬勃。社會應以更開放的心態看待公益組織,用現代公益理念,支持公益做成一個真正的產業,讓公益組織在服務社會的同時也能賺錢養活自己,實現可持續發展。
“轉正”后面臨新挑戰
向芯坦言,廣州市越秀區青草青少年成長服務中心成立至今已有5個多月,青草團隊面臨著一些新挑戰。“現在成立社會組織手續簡化了,但后續的扶持對弱小的組織來說很關鍵,很希望政府有關部門和有經驗的公益組織能幫我們指導一下,扶上馬再送一程。”
南方日報:“轉正”之后,團隊將向著什么目標發展?
向芯:我們的定位是青少年主導的教育公益組織,我們沒有太多的野心要徹底改變外來工子女命運或者幫助他們解決學籍、高考等實際困難上,而是希望盡量給外來工子女帶來關懷和引導,我們一起共同度過一段快樂的時光。
近期,青草團隊計劃拓展青少年服務項目,努力建立更加高效、透明的運作方式,并承接一些來自政府、企業、學校的購買服務。
南方日報:青草團隊目前面臨著哪些挑戰?
向芯:現在項目經費主要來自團隊成員的個人捐款和個別公益組織的資助,但辦公經費等固定開支增多了,運作成本翻了數十倍,必須盡快形成穩定的資金來源,否則很快就會荷包見底;要馬上建立專業的財務制度和財務管理流程,核心成員要迅速自修MBA的財務管理課程;要處理國稅、地稅、社保,要讓一個完全由在校學生組成的志愿者團隊適應一個正式法人機構的規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