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 春 絕 唱
——追記山東省交通運輸學校學生趙東營
2006年1月12日
突然,一個驚人的噩耗自東平縣東平鎮稻屯洼村傳出:年僅19歲的趙東營在為村民修路回家的路上,車子翻入
噩耗傳來,淚飛頓作傾盆雨。全村的人們都聚集在他的家中,再看一眼他們的好孩子趙東營,整個村莊籠罩在悲痛之中!
送葬路上,天若有情天亦老。80歲的范吉東老人,老淚縱橫,踉踉蹌蹌地走在龐大的送葬隊伍中,堅持要送小東營最后一程。他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因為當天中午孩子還來看望過他。此時此刻,老人還不知道,同趙東營一起掉入水中的農用三輪車上還裝著為他做飯和取暖用的柴草。
那夜,悲凄的哭聲壓過嗚咽的北風,傷痛的心緒蓋住低垂的烏云……“嬸啊,您忙別的吧,這點兒蜂窩煤我一會兒就給你搬好。”鄰居張玉香的淚眼里全是東營忙碌的身影;“大爺,怎么又用大桶提水啊!我來提。”校工耳邊全是東營響亮的聲音;“再窮也不能不上學,有難咱倆一起扛!”同學張龍腦海里全是東營堅毅的目光……那夜,稻屯村無眠。
“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這句未必牽涉生死的詩句,卻真的成了一個終結了的19歲的年輕生命的青春絕唱。地處東平湖畔濕洼地的稻屯村是趙東營的生身之地。東營雖是獨生子,可自小就與貧困和艱辛打拼。全家生活是靠在鎮上工作的父親微薄的收入支撐的。他四歲那年,母親身患嚴重的腎病,無休止的住院治療費用壓跨了這個平常人家。也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因了父親要全天候地在醫院照顧母親,不少家務就落在了他稚嫩的肩上。他學會了喂雞,學會了養兔,學會了做飯。他還不忘照顧臥床不起的奶奶。想起這些,東營父親真的是心如刀割。他回憶當時的情形說:“那點小孩,衣服自己洗。吃完飯玩會兒,鍋都是自己刷。由于農村鍋臺高,就站在鍋臺上刷鍋。人家的孩子,正是給父母要吃、要玩的時候,可我的孩子,從來沒有給我要過零嘴吃,沒給我要過玩具。到了7歲多,唯一給我要的玩具,就是一對哈白兔。一對兔子一塊五毛錢。后來我才知道,他要兔子的目的不是為了玩啊!他是為了給家庭創收啊!”
生命的開端最是玄妙。小小的東營很少像同齡的孩子一樣在草叢中玩耍,難得在回家的路上看到正在張望他的母親,還有,哪怕是因了頑皮受到父親的斥責…..可他在能夠給雞喂食、給兔子喂草、給自己做飯、給奶奶燒水的經歷中早早地學會了自立和自強。同樣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在東營幼小的心靈中深深根植下了關愛的種子。鄉里鄉親,四鄰八舍,哪個舍得四歲的孩子獨立當家?送點兒吃的,要比小東營自己做的香;送件穿的,要比小東營身上的暖;接到自家住幾宿,怎能再讓一個孩子天天孤單?吃百家飯、穿百家衣、睡百家床,就是這么一個簡單又不簡單的經歷,讓成長中的東營有了感恩厚報這么一個傳統又不傳統的作為。
范吉忠老人記得,自打東營8歲上學起,就開始照顧他和他的老伴。對于這對無兒無女的老人來說,無親無故的東營就是他們貼心的依靠。背柴火、磨米面這樣的重活、累活都由東營應承著。1996年的一個夏日,剛剛放學的東營看到天要下雨,匆匆為范吉忠老人送柴草。他擔心雨下個不停,就比平時多背些柴草。身小力薄的他背著沉重的柴草在爬房臺的時候,不小心摔了下來。他怕老人看到手臂上的血水,就在門口喊著:“爺爺,我把柴草放好了,能用好幾天。下雨也不愁了。雨就要下了,我趕著回家了……”回想這一幕,老人家老淚縱橫,泣不成聲。他萬萬想不到,10年后的今天,見著東營又一次為他備好的柴草,卻再也見不著對他再親不過的東營。
12日傍晚,把路修好的東營順路裝了一車柴草,趕著送到范吉忠老人家里。在一拐彎處,三輪車突然熄火。由于道路狹窄,他將車推靠到路邊給別人讓路。車停靠的過于靠邊,當再一次啟動車的時候,東營連人帶車一起滾落到路邊
19歲的生命之后,有一車不起眼的柴草在燃燒;19歲的生命之后,有一條
走進生他養他的村落,說到東營,村民們紛紛和著哭聲和激動講述他的善良、他的好強、他的熱情、他的無私。
就是這次洪災,東營家里的糧食被水泡發了芽,10畝魚塘被水沖沒,放養的魚苗一尾不剩。當時在鎮上抗洪的父親事后心疼不已,可他沒有埋怨兒子,他知道兒子在想什么?要做什么?他說:“他是靠親朋鄰居撫養大的。他常說,我要對得起父老鄉親,我要對得起幫助過咱的人們。他的唯一目標就是,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所以對他,我從來不需要管教,不需要批評。”東營的家,是簡陋而破舊的。他的床和那上面的鋪蓋、他的布鞋和那上面的泥土、他的書箱和那里面陳舊的書……能知道主人已經離開嗎?里屋床上病痛與悲痛交加的母親早已哭干了淚水,軍人出身的父親硬挺著身軀,接送著前來哀悼東營的親朋……房前很小的院落里,歪放著東營騎過的自行車,那上面斑斑銹跡記錄下主人多少風雨兼程?陳舊的壓水機不再會觸到東營有力的手,就要散架的竹梯子不再會承載東營健美的身軀。
來到東營曾經就讀過的小學校園,教過他的老師指著一棵棵垂柳說:“趙東營在校期間,當了多年的班長。這些樹都是他自發地帶領同學種植的。”東營上小學五年級時的班主任卜凡勇如數家珍地說起東營做過的好事:“有一次,寒假開學,發現教室里9塊玻璃被風刮下來了。趙東營就用春節親朋好友給的壓歲錢把這些玻璃換上了。當時,我很受感動,作為一個老師來說,沒有及時地把這個玻璃換上,一個孩子,只不過是班里一個班長,責任心就勝過了老師。”
東營的小學同學張龍,自小和奶奶生活在一起,生活非常拮據。本身飽嘗艱辛和孤獨的東營本能地接近并幫助張龍。他經常約張龍來自己家學習、吃飯,也經常陪張龍一起睡覺,幫著張龍照顧年邁的奶奶。小學畢業臨近上初中的時候,張龍萌生外出打工的念頭,東營堅決不同意他這樣做,并想方設法籌錢幫他繳學費。時至今天,張龍難忘這些率真而無私的幫助,他也要繼續著東營曾經給予過自己的那種溫暖、那份親情。他在安葬東營的路上對東營父親說:“東營走了,我就是你的親兒子。”
見到東營初中時的幾位同學,無不表示,東營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小雷鋒”。那個階段,東營每天騎一輛破舊的自行車,趕15里的路,早早地來到學校,打掃衛生,幫老師提水。起初,好多同學不理解,想不通“東營到底圖了啥?”當東營同村的同學告訴大家“他從小就這樣”時,不少同學在敬佩的同時紛紛和東營一起也做起了好事。
2002年,臨近期末考試,東營聽說同班同學呂修柱生活費丟了,二話沒說,就把自己僅有的十元錢塞給了呂修柱,自己悄悄地干啃了一周從家里帶來的煎餅。
2004年9月,也就是東營剛剛接到山東省交通運輸學校錄取通知書的時候,他得知和他一起被錄取的同學劉玉雷因湊不齊學費要放棄上學。他對劉玉雷說:“別慌著放棄,別慌著外出打工。我幫你想想辦法。”緊接著不出一天,東營就央求著自家大爺補齊了同學還差的2000元學費。
踏入泰山腳下的山東省交通運輸學校,對于從小生長在農村的東營來說,真的是令他興奮和激越的一片嶄新天地。在與同學
是金子就要發光。東營的品學兼優很快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肯定和好評。他擔任班長和學生會勞衛部副部長,除了各科成績優秀,他的班級管理、學生會工作也做的井井有條,功效顯著。每逢周末,當同學們購物或休息時,他卻時刻閑暇不住。檢查教室門窗、電燈是否關好,主動到校門口值勤,還經常幫著駕訓教練義務檫洗車輛。第一個學年結束,他當之無愧地被學校評為“優秀班干部”。
寒假結束返回學校的學生們,無不為失去這樣一位好同學而痛惜。學生會副主席石麗霞不相信這是真的。她傷心地說:“前不久,我們還在元旦晚會上演過相聲。我記得很清楚,他平時沒有幾件好衣服,從來沒有穿過皮鞋。但是,為了演好這次元旦晚會,他特意找其他同學借了一套西裝。真的,到現在,我也不敢接受這個現實”。
東營走了,走的匆匆。在他短促的青春里程中,在他短暫的生命經歷中,更多的故事似乎是由平常和平凡構成的。可在這些平常和平凡的故事里,即使是點點滴滴,哪個不是如蘭似金,雖輕猶重?山東省交通運輸學校副校長龐懷德說:“趙東營同學在我們學校雖然不到兩年,但我們師生就發現,在他身上就體現了很多優秀品質。他關愛他人,助人為樂,人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他身處逆境,自立自強;他惜時如金,好學上進。我們就想,他就是我們身邊的雷鋒,當代青年的楷模。他身上體現的這些品質,是我們這個社會所需要的,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
隨著媒體的報道,還有東營家鄉、學校專門組織的一系列活動,東營的故事讓更多人在感動中感懷,也讓社會在感知中感應。
“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在東營短促而響亮的青春絕唱中,沒有詩樣的浪漫,也沒有畫樣的色彩。卻讓我們聽到善良與博愛、無私與犧牲的激昂旋律,卻讓我們聽到理想與希望、拼爭與向上的強勁節拍。東營生前寫過這樣一句話:“我們要做一個有目標、有信心的人。沒有目標,沒有信心,以后什么也做不好。”這應該是趙東營“青春絕唱”的一個深遠悠長的泛音!它所振顫的是主宰他心靈和本性的道德力量和信念指向,它所回蕩的是顯現他人格和能力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
就讓我們在傾聽這響徹耳際、撞擊心底的“青春絕唱”中感悟這樣一個道理。那就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才可以譜就至高、至上、至深的人生。
不要害怕你的生命會結束,而要害怕它從未開始。同樣,不要擔憂你的青春短促,而要擔憂它還沒有起跑。
泰山學院青聯書法協會
2006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