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婦孝養四家老人六個子女
2012年8月15日
劉桂芬幫婆婆梳頭。
一個農家婦女孝養四家老人
今年66歲的劉桂芬是威海市環翠區橋頭鎮雅格莊的普通村民,一個平凡的農家婦女,卻是一名勤儉持家的好妻子、甘心付出的好母親、尊老敬老的好兒媳。她在前夫去世后,重新組合家庭,贍養四家老人、撫養兩個家庭的6個子女,并在子女和老人患病期間不離不棄,潛心照料,以堅強的意志,支撐著這個貧窮但卻溫馨的大家庭。
不幸的他們重組一個大家庭
劉桂芬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1972年,劉桂芬與前夫韓明輝相識結婚,并育有三個子女。可天有不測風云,在第三個孩子不到十歲的時候,疾病奪走了韓明輝的生命。在遭受喪夫之痛的打擊后,劉桂芬曾一度萎靡不振,情緒低落,覺得生活失去了意義和方向。但看著三個未成年的孩子,還有年邁的婆婆,為人母、為人媳的她,毅然咬緊了牙關,用柔弱的雙肩挑起了家庭的重擔。
1986年,經人介紹,劉桂芬和同是早年喪偶的韓明晨相識,并組建了新的家庭。此時的劉桂芬帶著3個未成年的兒女,要照顧自己的母親和前夫的母親,韓明晨也有三個未成年的兒女,還要照顧60多歲的母親和前妻的母親。6個需要撫養的孩子,4個需要贍養的老人,這對于家庭條件一般的劉桂芬和韓明晨來說,無疑是一個非常巨大的考驗。
劉桂芬說,以前都不知道銀行門朝哪兒開,喂豬賣的錢都得一分一分數著花。但現在孩子們都大了,家里好過多了。
就是借錢也要供孩子上學
早些年,劉桂芬還是幼兒園的老師,一個月有250元左右的工資,韓明晨是村干部,一年有800多元的工資,這點錢對這個大家庭來說,實在微薄。就算日子過得再緊,劉桂芬絕對一碗水端平,每年“六一”和春節,她會給每個孩子置辦一身新衣服,讓孩子們高興。
雖然家庭貧困,但劉桂芬總是鼓勵孩子要好好學習,將來成為一個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韓明晨的小兒子乖巧聽話,讀書很用功,但當時的家境,生計都成問題,哪來的錢供孩子上學呢?韓明晨曾勸兒子放棄,但劉桂芬不同意,說就是借錢也得供孩子上學。終于小兒子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中專,畢業后被港西醫院錄用,成為了一名鄉鎮醫生。
韓明晨的大兒子患有類風濕病,多年的疾病讓他飽受痛苦,還要支付高昂的醫藥費。劉桂芬總是省吃儉用,把錢給兒子治病,默默地在背后支持兒子、鼓勵兒子。
劉桂芬說,年輕時不知道累。當老師的時候,她白天上班,晚上還要值班。白天上班時常常要匆匆回家蒸一鍋饅頭,晚上值班回來還要洗一家人的衣服,周末還要上山干活。這一堅持,就是一二十年。
四家老人的好女兒好兒媳
前夫過世后,除了自己的母親,劉桂芬依然照顧著婆婆,從無半句怨言。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然而劉桂芬的婆婆卻是久病床前有孝媳。老人生病期間,她不怕臟不怕累地端屎倒尿、送衣送飯,一直悉心照顧到老人88歲離開人世。
對韓明晨的母親和他前妻的母親,劉桂芬同樣孝敬有加,平時做了什么好吃的,總要先端給老人嘗嘗,換季時,總不忘及時為老人添置衣服。此外,每天陪老人說話聊天,緩解老人的煩悶。兩位老人逢人就夸自己有個好“女兒”。
14日中午,劉桂芬看見婆婆有點出汗,便將她攙進屋子,打來溫水給她洗臉、擦手。劉桂芬的孫女看見奶奶侍候太奶奶,也上前搭一把手。洗完臉后,她再幫婆婆梳妝一下,老太太笑得合不攏嘴。而在里屋的墻上,一面道德模范家庭的獎牌默默地向人們訴說著這個家庭的溫馨。
2011年,劉桂芬獲得環翠區第二屆道德模范孝老愛親模范稱號。劉桂芬說,如今苦日子總算過去了,6個孩子都各自成家、生兒育女,每年過年的時候,看著一大家子其樂融融,她就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