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家庭赴貴州吃苦行善
2012年8月20日
孩子與父母一起出發走山路。
8月15日,20多個無錫家庭共計70多人的團隊啟程前往貴州,趕赴黔東南州多個苗寨,他們將利用近一周的時間,走進山里的貧困家庭,尋找幫扶對象。昨天,他們順利地完成了所有行程。范躍寧作為引路人,當天帶領大伙直接把募集到的捐款送到貧困孩子的手中。整個尋找幫扶過程,揚子晚報記者也全程進行跟蹤采訪,抓取了一些有意義的鏡頭與讀者分享。
A 吃苦
烈日當頭的中午 家長和孩子走90分鐘山路
活動的一天中,22個無錫家庭步行90分鐘前往黃平縣谷隴鎮的平馬小學,為那里的同齡孩子帶去書包、筆等學習物品。就在今年年初,通往學校的水泥路也建好了,這條水泥路成了當地最好的一條山路。讓組織方意外的是,雖然是烈日當頭的中午,孩子們都經受住了長途跋涉的考驗,一口氣走到小學,只有年紀最小的6周歲的一個小姑娘吳凌嫣和一個9歲的“小胖墩”,受不了烈日暴曬,進了隨行的車輛稍加休息。“平時都是爸爸接送她去學校,這可是她第一次走這么長的路,還是在烈日下,一下子肯定吃不消。”小女孩的母親沒有過多的溺愛女兒,孩子吃了苦,反而讓她覺得來得“更值得”。
B 分享
城里娃帶來零食 分給山里孩子一起吃
“我的孩子受不了了,找片陰涼地休息休息”,記者發現也有少數孩子家長一進小學的大門,就開始找陰涼地休息,隨后,一個小插曲出現了。無錫的家長帶著孩子在陰涼的房間里啃著西瓜,吃著蘋果,喝著礦泉水,屋外是站成一排的山里娃娃。指導老師范躍寧站了起來:“孩子們,你們是辛苦,走了1個多小時的山路,可是學校的孩子們在烈日下等了你們5個小時啊,他們平時上學走的山路可是你們的兩倍距離。我們在吃西瓜的時候,是不是應該想到與站在外面的孩子一起分享呢?”這時6歲的無錫女孩吳凌嫣最先反應,她把西瓜一片片地從屋子里拿出來送給山里孩子吃。這時另外一名10多歲的女孩也走出屋子,拿了零食和屋外的山里孩子分享。范躍寧表示,與以往他帶領的企業家慈善團不同,這次以無錫家庭組團,很多家長是帶著啟發孩子的教育意義而來,雙重意義更大,“其實父母與孩子一起吃苦,做好榜樣,能直接影響到孩子,言傳身教很關鍵”。
C 捐助
無錫家長捐錢給苗寨家庭 女主人卻說別家更需要
慈善捐助是本次行程的首要任務。無錫來的孩子走進凱里市三棵樹鎮格細苗寨隨機尋找捐助對象,當一對母女把幾千元的捐款遞給一戶貧困家庭時,卻被女主人婉言拒絕了,這位阿姨用手指著隔壁一戶說:“你捐給他家,他家比我家更需要。”樸實的話語一說出,無錫孩子和父母站在原地,感動之余大伙還是想盡理由勸說她收下。帶著孩子參與慈善活動,父母們也是用心良苦,目的就是讓城市的孩子從大山里的孩子身上學會感恩與珍惜。
D 感悟
走進火災后重建的寨子 從苗族孩子身上學會堅強
家住格細苗寨的楊翠是范躍寧多年前開始資助的貧困生,這次她結識了在無錫外國語中學讀初二的“弟弟”毛亦予,楊翠帶著毛亦予來到火災后重新建造的“新家”,這是由上海、無錫等地的愛心人士幫助捐建的新房,其實它還不算是一幢完整的房子,記者發現,這座2層建筑還是“頭頂通風”的。一層的4間房是用水泥搭建,二樓卻只用木頭搭了一個框架,走進一樓的屋內,只見狹窄的房間里堆滿了木材等建設材料。屋子里找不到一件像樣的家具、家電,就連可以坐的地方也難找。無錫的孩子拿起相機拍攝房子的每個角落,這些衣食無憂的城里孩子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好幾個男孩,站在屋子里久久不愿離去,聽著楊翠述說著2年前的那場大火。
“父母把得到的捐助都花在我和弟弟的學費上了,有這樣一個簡陋的居所,我跟弟弟都很滿足。”楊翠回憶,2010年春節前夕的那場大火,當時寨子里34戶人家的房子都燒成了廢墟,受災的家庭在寒冷的冬天只能暫居在學校宿舍里。范躍寧多方籌集,上海、無錫等地的愛心人士幫助受災家庭重建家園。各家的新房在今年就要陸續完工了,而9月,楊翠也要進入貴陽學院讀書。“那這兩年你也受了不少苦吧,還要堅持學業。”記者問楊翠。這時,小姑娘眼中充滿了淚水,她的回答竟然是:“我的父母他們才吃了很多苦,他們靠種地供我和弟弟讀書,這兩年到處借錢,馬上開學了,還要再交9000多元的入學費用。”女孩說著說著就哽咽了。
一根用來蓋新房的木頭就是楊翠家的餐桌,毛亦予趴在“桌子”上,給貴州姐姐寫下了自己的聯系方式,靦腆的男孩對記者說:“從姐姐身上我學會了堅強!”
旅程結束時 逾半孩子想留下
22個孩子能夠克服困難,堅持了下來,其實已經讓活動承辦方無錫恩歐點壹公關策劃公司的負責人感到意外,“希望通過這樣的創意活動,讓每一個家長都能與孩子搭建起相互信賴的渠道與溝通的橋梁。父母與孩子通過這次旅行都得到成長”。
本次活動的領隊,崇安區教育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在學校,老師口頭上的激勵教育、感恩教育效果不明顯,課外的實地感受,孩子們一定會看在眼里,有所領悟,“我這次也帶了讀高中的女兒來,臨行前還擔心孩子會不會把嬌氣與傲氣帶到旅程當中,現在看來,孩子受到的感觸很大,你看路上她開始懂得照顧我和其他的小伙伴了,女兒一下長大了。”一位母親對記者說。沈阿姨的女兒在讀高中,隨著女兒一天天長大有了自己的個性,連媽媽的話有時也抱著懷疑的態度,“幾天的行程要比我平時苦口婆心地宣教有效果”。
6歲的吳凌嫣是慈善行團隊中最小的成員,她的母親告訴記者,女兒在出發前就把自己最好的玩具裝進行李,要帶給貴州的小伙伴。吳凌嫣在苗寨里與結對的小朋友一直手拉手,“你要來無錫玩,就睡我的小床”。善良的女孩一直邀請貴州的小朋友。別看吳凌嫣年紀小,當她看到其他的無錫孩子都是自個睡,而自己平時都是和媽媽一起睡覺,在貴州行的第二天晚上,她就堅持要自己單獨睡一張床。這樣的變化讓母親非常欣慰。“女兒很羨慕貴州孩子有自己支配的時間。” 吳凌嫣的媽媽告訴記者,女兒平時要上英語、舞蹈、象棋、繪畫四門課程,如今實在安排不過來,象棋暫時不學了。從媽媽的話語中,不難看出望女成鳳的心愿。不過隨行的心理專家直接指出,像吳凌嫣媽媽這樣對子女要求過嚴過高的家長不在少數,或許家長們也該有所反思,多給孩子留點空間,給他們一個快樂的童年。這次行程還配備了心理指導老師,并安排了對孩子和家長的心理測評和疏導的環節。
“你們誰愿意留下來繼續與貴州的小朋友深入交流的?”旅程結束時,心理指導老師詢問 22個孩子,其中13個孩子舉起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