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老師”接力支教山區孩子
2012年8月31日
西馬小學一年級學生侯偉今年7歲,家境貧寒的他,每天都要走七八公里崎嶇險峻的山路去上學,中午只能吃家里帶去的冷飯。
朱家瑞老師知情后,不但每天接送小侯偉,背著他走山路上學、放學,還給他買來保溫飯盒,讓他吃上了熱飯。有時,朱家瑞還帶著小侯偉到他所在的西馬哨所吃飯,遇上雨雪天氣,哨所就成了小侯偉的“家”。
看到這,你就明白了,朱家瑞可不簡單,他是個大學生士兵,每次上課都穿軍裝的他,是孩子眼里的“兵老師”。
吉林省軍區某邊防團西馬哨所位于吉林省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八道溝鎮西馬村,群山中,還有一個距西馬村10公里的東馬村,這是該哨所原駐地。哨所駐防9年來,先后有6名戰士接力支教,義務為東馬小學和西馬小學學生授課。
故事還得從一次巡邏講起。2003年8月,該哨所隨部隊轉隸,安營在東馬村。時任哨所排長的李迎鑫,第一次帶領官兵巡邏到該村小學時,眼前的情景讓他揪心:3間低矮的土坯教室裂了幾條大口子,已成危房;大多數學生沒有桌椅;更為嚴重的是,由于缺乏師資力量,學校一直沒開設英語課。
孩子們的將來怎么辦?東馬小學學生的英語夢成了戰士們訓練間隙議論的話題。哨所學歷最高的戰士歐陽晃榮,想到自己因家貧被迫輟學的酸楚,產生了擔任編外英語教師的念頭。
隨后,該哨所的官兵一致通過了“支教”制度,中專生歐陽晃榮當起了第一任“兵老師”。從此,他除了完成正常任務外,額外擔負起東馬小學英語教學任務。
時任該團政委徐培友知情后,來自河南貧困農村的他當即行動,號召全團官兵向東馬小學捐款。籌集到的4.5萬余元捐款,全部用于修繕東馬小學的基礎設施。同時,該團在千里邊防線上倡導官兵“少抽一包煙,共助一名貧困生”等活動,用官兵的捐款和團里擠出的專項資金設立了“助學基金”。
2004年冬,歐陽晃榮退役,由于新兵還沒下連,由誰來接替他的教鞭,成為哨所的當務之急。當時,哨所戰士中沒人能真正承擔起教學任務,剛從洛陽外國語學院畢業的哨長張巖接過了教鞭,但這不是長久之計,哨長事務不容他分心分神。于是,經討論后,連隊黨支部向團領導提交了一份報告。
在團黨委的支持下,“兵老師”的接力問題迎刃而解。從此以后,團隊每年都有意將學歷高、語言表達能力強的戰士分到該哨所,作為“兵老師”的接班人,從而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2007年,東馬小學和西馬小學被合并到鎮中心學校后,兩個小學僅留下學前班和一年級。師資緊缺,無人能給孩子們上美術、音樂等課程。部隊黨委又在全團范圍內選來美術和音樂特長兼具的大學生士兵,為孩子們任教。
“兵老師”們的付出,孩子們都看在眼里。2007年夏天的一個上午,上完東馬小學的課,“兵老師”唐亮在趕往西馬小學途中,突遇大雨。由于道路濕滑泥濘,騎著自行車的他一次次摔倒,又一次次爬起。當他一身泥水出現在西馬小學時,孩子們都驚呆了,兩個女同學甚至心疼地“哇”一聲哭了出來。
陸永佳是第四任“兵老師”,執教兩年后,2011年秋天,他被保送提干到湛江船艇學院學習。告別哨所那天正下雨,當陸永佳走出哨所營門那一刻,眼前的情景讓他驚呆了:他曾執教過的學生及其家長數十人,在等著為他送行。
這些學生和家長大多是從幾公里甚至十幾公里外趕來的,有的拎著積攢多日舍不得吃的雞蛋,有的端著剛從園子里摘下的黃瓜和西紅柿。雨水早已浸透了衣裳,但他們全不在意。任憑哨所官兵怎么勸,他們就是不走,一直到把陸永佳送上車,才眼含熱淚返回。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每次“兵老師”離任、上學或退伍,學校師生和家長代表都會自發為他們送行。9年來,該邊防團先后為“希望工程”捐款十余萬元,資助了200多名貧困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