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江一男子11年獻血4400毫升
2012年12月24日 來源:華西都市報
日前,從內江市資中縣城的采血車出來,張雷的義務獻血“紅本本”上又多了一個印章,這是他第13次義務獻血,他也影響了很多身邊的人,“獻血并不可怕,只要你愿意,也許就能挽救他人的生命。”
張雷是資中縣氣象局觀測股股長、辦公室主任,從2001年開始,他先后13次獻血累計4400毫升,相當于一個成年人的總血量。 5年前,他和妻子同時登記成為四川骨髓庫志愿者,在2010年5月,他還成功捐獻了造血干細胞。
雷鋒精神是獻血初衷
在張雷家的柜子里,“藏著”30多個“紅本本”:2004-2007年度無償獻血奉獻獎銅獎,內江市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無償捐獻造血干細胞獎”……最近,他又被資中縣紅十字會授予“優秀紅十字志愿者”稱號。
“我叫張雷,雷鋒的雷。”這是張雷習慣的自我介紹。1996年,張雷17歲,那一年他參軍入伍。在部隊的3年,他感受最深的兩個字就是“奉獻”,“部隊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雷鋒精神深深的扎在了我的心里。”
1998年抗洪搶險,戰友們在泥巴和汗水中拼命搶險的場景給他留下最深的印象,也讓張雷真切地懂得了什么是奉獻。“所以工作后,我堅持獻血,希望自己的奉獻可以挽救他人的生命。”張雷說。
11年來獻血4400毫升
“干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幫助他人度過最艱難的時刻,沒準有一天,你也需要幫助。”這是張雷對“義務獻血”的理解,從2001年開始,他先后13次獻血累計4400毫升,這相當于一個成年人的總血量,“很多時候,一年要獻血兩次。”
對此,張雷的妻子劉維最初也不同意,“義務獻血可以,但是不應該這么頻繁。”張雷說,“起先父母也是很反對,擔心我的身體。”但最終,張雷用行動和科學知識說服了他們,“獻血不止可以挽救他人,還能使自己身體健康。”
“上半年因為生病做了手術,所以沒有獻血。”最近,張雷又進行了第13次義務獻血,“以后還是會繼續獻血,大概是一年一次。”
生活中,張雷個性開朗,和朋友在一起也常把義務獻血掛在嘴邊,“單位里只要身體合格的同事在我的鼓動下,都加入獻血隊伍了。”
他還成功捐獻骨髓
除了獻血,張雷還成功捐獻過造血干細胞。2005年,張雷和妻子到內江市紅十字會,同時登記成為四川骨髓庫志愿者。2006年,他還登記成為“中華骨髓庫”志愿者。
2007年,他與北京一名患者配型成功,卻因為種種原因未能成功實現捐獻,“這樣的經歷,讓我一直很遺憾。”直到2010年3月,正在上班的張雷,接到省紅十字會的通知,告知他與重慶的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張雷告訴華西城市讀本記者:“一般非血緣關系配型成功率僅為十萬分之一,許多志愿者5年、10年甚至20年都未能配型成功。”
時至今日,張雷仍記得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那段日子,為了讓脊椎骨髓中的造血干細胞更快地融入到全身血液,他連續5天都要打“動員劑”,“采集造血干細胞當天,兩個手臂都打上了吊針,血液從右手流出,經醫用器械提取造血干細胞后,再從左手返回。”張雷說,經過幾次循環,最終才完成了造血干細胞的采集。
按照國際慣例,張雷不能與受助者聯系,所以至今也不知道被捐獻者的性別,年齡和姓名,張雷說,“我希望他能獲得第二次生命,也希望他的家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