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向非洲瘧疾患者提供藥品
2013年01月22日 來源:新浪新聞
不久前,英國衛報頭版發表了一篇文章,稱在非洲的坦桑尼亞和烏干達等地,治療瘧疾和其他疾病的藥品市場充斥著大約三分之一的假貨,而其中大部分來自于中國和印度。隨后的文章中,作者直指中國,認為中國有生產假貨的傳統,持續批評中國威脅了成千上萬非洲人的生命安全。
但實際情況卻與報道結論恰恰相反,正是中國發現的“青蒿素”成分藥品,有效替代了西方生產的副作用巨大的“奎寧”類藥品,拯救了千萬感染致命瘧疾的非洲患者。
中國專家在上世紀60-70年代研發出了含有“青蒿素”的抗瘧疾藥物,經過多年的改良,在21世紀初被世界衛生組織抗瘧疾的推薦藥品。盡管在全球公立市場份額中,中國公司生產的抗瘧藥品份額不到20%。在私立市場里,它卻有著別國藥品無法比擬的優勢,那就是物美價廉。
“我的孩子得瘧疾,只吃了三天的中國產的瘧疾藥就完全康復了,總共花了不到100先令(約合1.15美元,7.2元人民幣)。”來自肯尼亞的普瑞蒂說道,她還說要是去公立醫院,花費會更少。
西方報道此事的根據僅為“巨大的懷疑”和個別專家的分析,這是因為沒有任何權威國際組織或者非洲國家政府的相關部門,能夠獲取真實有效的數據,來分析假藥案例。換句話說,每年非洲國家查處的假藥案,根本無法有數據證明到底是誰生產了這些假藥。
盡管中國的藥品正在逐漸涌入非洲市場,然而當地藥品市場的巨大份額還是被印度人占領,而印度也是全球知名的藥品成品生產地。
“我見過仿冒中國‘科泰興’的假藥,卻不知道是不是中國生產的,但我的確接觸過來自印度和尼日利亞的假藥,”來自尼日利亞的藥品商人賽貢-奧魯巴說道,“很多假藥片居然是鹽和面粉做的!”
在假藥泛濫的案例中,人們還忽視了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非洲本土商人的商業利益的最大化訴求。很多來自非洲的商人,帶著正品藥品的包裝去到各個國家的制藥廠,要求以減少藥物成分為代價,來降低進貨成本。更有甚者,直接開黑作坊,生產毫無藥性的假藥。
“遇到這樣的經銷商和假藥制造者,我也不知道該說什么。”奧魯巴說。
面對假藥產生的巨大威脅,從“有線網絡時代”直接躍到“無線通訊時代”的非洲民眾實際上可以輕松利用手中的手機,參與到抗擊假藥的行動中去。
“如果我們有一個健全的序列號網絡系統,非洲民眾只要輕松輸入藥品包裝后的序列號代碼,就能知道買的藥是否是正規廠家生產的,”布萊特·西蒙說到,他是一家來自加納專門致力于推進序列號驗證產業公司的首席執行官。
“然而現在的問題是非洲的藥品大部分來自于亞洲,別說在幾個主要亞洲國家之間,比如印度和中國,進行協調和統一,就連單一市場內的不同公司中,對序列號驗證有著不同的需求而得不到廣泛推行。”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