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抗癌協會獲福彩公益金支持
2013年05月02日
2013年初,上海民間組織崇明癌癥康復協會(以下簡稱“崇明康復協會”)獲得上海社區公益服務招投標(創投)項目30萬元福彩公益金的支持,崇明康復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沈佩英特別高興,這是崇明康復協會第一次獲得公益金的支持,而且資金數額比較大。“我們今年一定要花好這筆錢,爭取明年還能繼續獲得公益金的支持。”沈佩英說。
沈佩英說,崇明康復協會從2011年年底就通過上海崇明民政局申請上海市社區公益服務項目,一直過了一年,到2012年的年底才被批復,對于沈佩英來說,這是一個漫長的等待過程。“能申請到公益金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崇明康復協會是由崇明縣癌癥患者和志愿為癌癥康復事業奉獻的非癌癥患者及單位自愿組成的聯合性公益性社會團體法人,于2004年9月25日成立。9年來,正是因為專業的服務和規范化的運作模式,得到了社會和政府的認同,這也是崇明康復協會能獲得福彩公益金支持的主要原因。
靠專業服務取勝
崇明康復協會是一家在民政部門登記注冊的民辦非企業單位,主要業務范圍是針對癌癥患者開展群防群治、群體抗癌為目標的各項康復工作與活動。
崇明縣現有癌癥患者1萬余人,腫瘤已成為全縣男性的首位死因,是全縣女性的第二位死因,平均每百人中就有一個人是癌癥患者,每5戶家庭中就有一戶為癌癥家庭。據沈佩英介紹,目前,崇明康復協會有會員956人,這些會員都是癌癥患者。
為了幫助這些癌癥患者,崇明康復協會在全縣初步形成了以一個或數個鎮(鄉)為一個康復活動站、以數個村委會(居委會)為一康復活動小組的三級網絡體系,形成了一套規范化管理的運作模式。在發展的過程中,崇明康復協會還形成了一套科學規范的組織管理和財務管理制度,遵章守紀地搞好各項工作,并在實踐中加以不斷完善。“做到工作長計劃短安排,有布置有總結有撿查。”沈佩英說。
剛建立的時候,崇明康復協會沒有一分錢的政府支持,資金來源只能靠自己去募集,“那時候有愛心人士、愛心企業以及紅十字會的資助。”沈佩英說。
但崇明康復協會并沒有放棄爭取財政的支持。從2009年起,崇明康復協會得到了財政的支持,每年財政撥款10萬元,有了這穩定的資金支持,緩解了崇明康復協會在資金方面的窘迫,使他們能更加專心致會地開展項目,為癌癥患者服務。
在各方支持下,目前崇明縣14個醫療衛生單位為崇明康復協會的團體委員,為癌癥患者提供和開展醫患結合、全程抗癌、建立綠色通道、咨詢熱線電話、免費體檢等服務,形成醫患無縫對結的亮點。
2012年,崇明康復協會還建立了“康協之友服務中心”,各站建立“康協之友服務分中心”,讓年齡超過70周歲、癌齡超過5年以上的社會患者共享黨和政府的陽光、康協群體抗癌的成果。目前,會員的五年生存率達到了80%以上,十年以上生存率達到8%之多,會員們視崇明康復協會為“娘家”、“溫馨的港灣”。
獲得公益金支持不容易
今年,崇明康復協會又獲得了30萬元的福彩公益金支持,這是崇明康復協會爭取和努力的結果。
2012年,上海在市、區(縣)兩級福利彩票公益金中安排1億元資金,用于社區公益服務項目創投和招投標。這些福彩公益金用于“購買”社會組織的服務,從而更好地資助老年人、殘疾人、孤兒等特殊困難群體,開展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務。
在獲知公益金項目招投標的消息后,崇明康復協會積極準備申報材料,回憶起準備申報材料的那段時間,沈佩英表示,“不知道花了多少心血。”她表示,能申請到公益金的支持真的很不容易,協會全力以赴準備申報資料,“這也是第一次做,根本沒有經驗,全靠平時的工作積累和專業的業務能力。”
沈佩英和她的同事們的心血沒有白費。2012年年底,崇明康復協會申報的材料通過了上海市專家的評審。除了崇明康復協會,崇明縣還有另外兩家公益組織獲得了公益金的支持。
得知通過了評審,沈佩英特別高興。“該項目旨在為崇明縣2100名癌癥患者提供包括心理治療、康復知識和文體活動等服務。”
2013年2月,崇明康復協會開始正式實施公益金項目。沈佩英說,有了公益金的支持,使崇明康復協會的工作如魚得水、如虎添翼,更有序更健康地發展,讓900多名會員、400多名崇明康復協會之友、800多名社會患者特別是社會新生患者得到了更好的服務和指導,也得到了更多的實惠。
在公益金項目的資助下,崇明康復協會在周一至周五為服務對象提供現場咨詢和熱線服務,為其答疑解惑并在現場發放健康教育方面的資料。“組織接受過培訓的志愿者為服務對象提供心理慰藉,每月兩次組織服務對象參加‘話聊’活動,每次受益者不少于50人。”沈佩英說。
公益金還將用在其他方面,“比如由專業人員對服務對象進行心理輔導,每季度為服務對象開展抗癌、防癌講座,并進行康復技能指導。組織服務對象參加各類健康有益的文藝活動和聯誼活動。每月組織服務對象開展主題活動,如交流會、慶生會等。組織志愿者開展培訓,增強服務技能,提高服務水平。”沈佩英說。
會員們開心地說:“今年崇明康復協會的活動不僅更豐富,也更精彩了。”沈佩英也表示:“這下再也不用為經費頭疼了。不僅如此,有了資助,我們還能為會員活動‘加餐’呢。”
公益金陸續到賬
崇明康復中心的公益金項目周期是從今年2月至2014年1月,目前已經有50%的資金先期到賬,即15萬元。“到了第三季度,民政部門要檢查和評估,如果項目開展不錯,將再撥付30%的資金到賬。”沈佩英說,到了項目周期的最后一個月,民政部門還要做檢查,在評估通過之后,剩余的20%才會到賬。
沈佩英說,之所以分批次到賬,主要是民政部門要檢查和評估公益金項目的實施情況,“因此,我們必須全力以赴做好我們的項目,花好每一分錢,讓每一分錢都花的有效率。”沈佩英說。
今年是崇明康復協會第一次中標社區公益服務項目創投和招投標項目,沈佩英說,接下來,她還想繼續中標獲得公益金的支持。
據了解,上海市社區公益服務項目創投和招投標是上海率先在全國試水的一項推進政府購買服務的舉措,于2009年下半年啟動,專門從福利彩票公益金中安排專項資金,借鑒企業招投標的方式、由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社區公益服務,并為獲選的社會組織提供能力建設。
這是一種全新的嘗試,沒有可借鑒的模板,一切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為了保證公開透明,上海市民政局專門建立了上海公益招投標網站,與之相關的政策信息都能在網上找到。
2010年10月,上海市民政局發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上海社區公益服務項目招投標工作的通知》和《關于進一步規范上海市公益創投活動的通知》。在兩份通知中對服務內容、實施步驟做了進一步細化和闡述。2011年2月,《關于規范上海社區公益招投標(創投)項目財務核算管理的通知》出臺,意味著招投標(創投)項目的財務流程走上規范化道路。
上海市啟動公益招投標 (創投)活動,最原始的目的只是上海民政局想為福彩公益金找一條更好的使用出路,但隨著兩年多來的實踐深化,無意中走出了一條具有前瞻性的道路,同時發現自己正在打造一個從項目資助到項目管理到項目評估的全方位公益第三方支持體系。
去年,上海市更是加大了對公益創投與社會工作等的支持力度,并將其納入到今年的工作要點以及“十二五”規劃之中。據統計,迄今為止,上海市公益創投和招投標項目受益人群超過200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