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同當年蒸汽機車逐漸淡出我們的視野一樣,隨著中國鐵路快速地發展進步,“綠皮車”這個曾經聚焦和凝結了我們眾多情感糾葛的交通工具,也加快了退出歷史舞臺的步伐。
不必因為青春的失去而糾結。沒有失去,那知道珍惜,沉淀了才懂的回味。一時間,收羅記憶中的殘片,那個噴云吐霧、呼哧帶喘的鐵家伙和它牽引著的“綠皮車”,竟成讓咱老百姓百般留戀的懷舊情愫。
人是如此的善于健忘又如此地滿懷留戀。在這個充滿相互悖論的生命矛盾體中,遙想當年如“蝸牛”爬的速度、夏熱冬冷的車廂溫度、洗漱缺水廁所不潔的難度,人滿為患服務不佳的態度,對于這些曾經廣為世人所詬病的不良記錄,按常理來論怎么也達不到讓國人流連忘返的程度。
可是,事情的發展就這樣偏偏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當我們習慣了用動車組的速度開始追趕人生的時候,當坐在四季如春的車廂內享受旅途的時候,當不再為“黃牛黨”買票難而發愁時,當車廂內寂靜如水每個人都蒙頭看手機、玩電腦的時,此時此刻隱隱約約襲來的,似乎并不是我們想要的,如當年想象的那么美妙。
生活在奔跑中把我們變得焦躁不安,四季空調讓我們失去了對季節的感受,安靜整潔的車廂缺少了彼此交流的氛圍,理所當然地將他人的付出可以冷漠對待挑剔時,一路下來只是旅途但卻少了旅行的溫度,偶爾目光的相撞,竟然會使相互間變的尷尬,以至于一直側目看窗外,風景沒記住多少,脖子抽筋倒是經常。
其實,“綠皮車”的稱謂,屈指算來也就才幾年的時光。可以說,這是中國改革發展的一個縮影和真實寫照。只是,因為大量帶空調的、速度更快的、乘坐更舒適的“紅皮車”、“藍皮車”甚至動車組的出現,它才由此淪落為“設施缺、速度慢、服務差”的代名詞。
但是,憑心而論這對它也多少有失公允。幾百公里才幾十塊錢,在這物價飛漲的年代,這種絕對是公益性的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和堅守,曾經并且現在依舊滿足了多少進城務工人員、低收入人群以及地處偏僻小站廣大旅客的需求,這也許就是讓我們對它充滿留戀和懷念的地方吧。
我們也不應該忘記也不能忘記,為了這份堅守和堅持,車上車下廣大鐵路職工為之付出的鮮為人知的艱辛和辛勞,以及多年來不被許多社會成員所理解的批評和指責。
回眸過去、遙想未來。在生命的軌跡,人生的旅途中,找到自我、發現自我,失去的、擁有的、經歷的、收獲的,何嘗不都是我們生命長度與厚度的延伸?未嘗不是我們全部的物資和精神財富?
每個人都有為自己奮斗和努力保持夢想的權利,作為 “綠皮車”的見證者和親歷者,此時此刻我們在向它深情道別的時候,是不是也應該,為曾經或當下依然堅守和堅持,為保障“綠皮車”開行的人們投下些許敬意?
有一點可以堅信,“綠皮車“退出歷史舞臺,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但絕對不是中國鐵路發展的終點。這就如同五千年連綿不絕的中華文明一樣,在中華民族復興的道路上,曾經的“綠皮車”,永遠不會消失,留在記憶中的美好,只能更使我們的態度、智慧、生活方式、思想境界,變得愈加豐滿與豐厚。
我們都在路上,無論中國鐵路如何發展,怎樣改革,大眾化交通工具的“貧農”身份,就這一點就難說再見“綠皮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