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義勇為成河南引以為傲的風景
2013年06月13日
一個人,做一件好事是積德,做多件好事是行善。一個地方,出一件好事是本能,出多件好事是風氣。這幾年來,關于河南人好人好事的新聞層出不窮。他們中有些人甚至獻出生命,但并未阻止后來者的英勇。
在河南,或者從河南走出的那些人中,最近一兩個月內,救助他人、見義勇為的事情,還在不斷涌現。僅自5月以來,河南商報報道過的河南人見義勇為事跡不下三起。高天厚土,中原大地,這是一片怎樣的神奇土地?
事跡
三少年下河救人
不幸遇難
天氣愈來愈熱時,河南有關人們下水救人的新聞多了起來。
14歲的小郭老家在平頂山,父母在武陟縣一煤球廠打工,不久前到武陟縣讀初一。6月1日下午,小郭和一名同伴到沁河武陟段的新沁河橋附近玩耍。游玩中她不小心落水,正在南側河邊釣魚的3名青少年,聽到呼救聲后立即跑過來,脫掉鞋子入水施救。他們中,最大的18歲。
河窄水深,3名青少年游到小郭身邊后,亦沉入水中,岸邊只留下幾雙鞋。他們都沒能再活著上岸。
三少年義舉令人唏噓,聞者無不動容。
付出了生命代價的他們,是最近一兩個月內,河南人見義勇為事跡中的一起。這段時間里,河南人不斷上演著救人傳奇。
河流給一些人制造麻煩,也考驗人心。
河南人的義舉事件
一起又一起
6月3日,河南商報還報道了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生邢二朋的故事。
5月18日,22歲的邢二朋騎單車去黃河灘玩,偶遇3人落入黃河。他勇敢下水,先后3次,將3人營救上岸。
5月12日下午2時許,固始縣沙河鋪鄉5個孩子在離家不遠的史河橡膠壩附近玩耍時不慎落水,固始慈濟高中二(6)班學生尹太軍路過此地,下水救人,成功救起一人。
而在省外,河南人也在出手。
5月23日晚,溫州一人遇事想不開跳河自殺,眾人圍觀時,商丘市夏邑縣郭店鄉村民何鐵領跳河救人,將之救起。
目睹此舉的溫州市政協委員張永謙隨即發微博,在溫州當地引起廣泛關注,網友紛紛轉載和評論。
延伸
見義勇為成河南引以為傲的風景
何鐵領、李學生、尹太軍、邢二朋……他們中有些人已因見義勇為犧牲,但他們的名字永是溫暖的,構筑著河南的厚土大地。
溫州市政協委員張永謙說,從何鐵領和李學生在溫州的行為看,河南人性格里的耿直、英雄氣節很濃厚,見義勇為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尊敬。
去年7月份在北京召開的第十一屆全國見義勇為英雄模范表彰大會上,河南共有3名英模獲獎,成為表彰大會中獲獎最多的省份。
省見義勇為基金會一位負責人說,近幾年我省涌現出的見義勇為先進人物,從花甲老人到學子,從普通農民到機關干部,涵蓋了各個年齡階段和職業類型,構成了一個多姿多彩的英雄群體。他們的事跡感人至深,是河南人的優秀代表和光榮驕傲。
釋疑
文化基因含忠義兩字
張永謙根據直覺,判斷河南人骨子里有英雄氣節。這個直覺是對的,每個見義勇為者都是英雄。
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唐金培說,早在遠古時代,在中原這片熱土上就有了女媧補天、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等事故;封建時代,河南人陳勝面對秦王朝的暴政,揭竿而起,成農民起義第一人,南宋愛國將領岳飛立志精忠報國,發出“還我河山”吶喊。這種氣節,早已成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一部分。
中國漫長封建社會形成了一套道德倫理觀念,至宋元時期,被概括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其中,“忠義”與英雄情結直接相關。
而以河南為核心的中原地區,在古代不僅是中國政治經濟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導文化的發源地。中國歷史上先后有20多個朝代定都于中原,中國八大古都河南省占據一半,包括洛陽、開封、安陽和鄭州。
忠義的英雄,在河南層出不窮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個字,在河南大地上從來就沒有中斷過,造就了河南道德土壤的肥沃,催生了一個又一個可歌可泣的事跡。
“南宋以來,國家經濟政治中心雖然轉移到了河南之外,我們民族文化發生了某種程度變化,但經歷數千年形成的文化傳統還一直牢固扎根在民族心理民族性格中。”省社科院文化所研究員韓宇宏說,例如,人們依然尊崇、贊頌像后羿、大禹、花木蘭、陳勝、岳飛那樣的英雄人物;凡是為民解困、救人危難、見義勇為、勇于犧牲的人,都依然是人們心目中巍然矗立的英雄。
所以,自古以來,孕育了傳統道德理念的河南,代表著忠義的英雄層出不窮。
制度
出手相助的英雄們應有權益保障
何鐵領救人時,想都沒想,直接下去,甚至連口袋里的手機錢包都沒來得及掏出來。邢二朋同樣如此。并且救人之后,他們不圖名不圖利,悄然離開。面對采訪,他們都說,這是人的本能,救人要緊。
如果真要分析他們的心理,用文化自覺來概括更為合適。在英雄輩出的河南生活,他們不可避免要受到英雄事跡的深刻影響。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朱金瑞教授說,仔細觀察眾多河南英雄,他們沒有多少豪言壯語,是很樸實的“草根階層”,但都有那種關鍵時刻敢于負責、勇于擔當的精神。
他們都說得少,做得多,不計較個人得失,在乎的是每個人生命的珍貴。
可時代不會忘記他們,那些下水救人的見義勇為犧牲者,也要有相應權益保障。
相關制度護航見義勇為
日前,新的《河南省公民救助行為保護條例》已進入立法調研程序,省人大常委會立法審議過后,有望以法律形式,規范保護見義勇為、助人為樂者的權益,將來跳水救人可能被認定為見義勇為行為。
自2008年中央文明辦在全國開展“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以來,河南近十人獲得全國道德模范稱號。僅2011年上半年,河南省就有44人榮登“中國好人榜”。
省文明辦負責人介紹,河南的道德實踐活動,體現了百姓認同、社會崇敬、時代呼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讓更多的人受到道德的感召,讓更多的人見賢思齊、精神升華,有力推動了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
意義
河南充滿正能量
一起起見義勇為事件,讓河南充滿了正能量。這些不愿成為英雄的英雄們,向外界傳遞出河南的新時代精神面貌。
他們淳樸善良、吃苦耐勞、踏踏實實、俠肝義膽;他們不畏艱險,知難而上。
他們都是平凡人,卻構建了我們的時代特征,拉近了英雄和凡人的距離,在日常生活中樹立起一個個活著的榜樣。
這些平凡的英雄們在給中原文化添磚添瓦,而這,又是中原崛起的精神血脈。
中原文化助力中原崛起
《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就指出,要“弘揚兼容并蓄、剛柔相濟、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塑造具有中原特質、體現時代特征的人文精神”;要“發揚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祿精神和紅旗渠精神”,大力“倡導敬崗誠信、勞動致富、團結互助的社會風尚,營造扶正祛邪、懲惡揚善的社會風氣,樹立中原發展新形象”。
王立群說,有了這種精神,中原崛起指日可待。
“任何時代都可能有危難,任何時候都會有突發災難的可能,正因如此,英雄精神、犧牲精神永遠都不會過時。”韓宇宏說,英雄文化是我們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英雄精神是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光大的。
英雄語錄
我跳黃河救人的時候啥也沒想,就覺得那是三條人命,如果不去管的話,一輩子良心都會不安。——邢二朋
我的職業很普通,就是一個打工的。但從小我就養成了這樣一個習慣,碰到別人家有事不去幫忙,心里就過意不去。何況還是一條人命!——何鐵領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誰也不能代替誰。我們無需羨慕他人,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我們可以學習別人的優點和長處,但是千萬不要迷失了自我。——李博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