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翁捐逾億在全國建115所學校
2013年06月19日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6月19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香港老人王錦輝幼年時因戰亂家貧而輟學成為了他人生中的遺憾。1985年,輝叔回到家鄉東莞,捐助了自己在家鄉的第一個助學項目—東莞理工學院。30年來,為了資助貧困孩子上學,王錦輝先后捐建了115所學校,遍布全國19個省市自治區、45個地級市,直接捐助貧困學生400多人次,捐資助學金額超過1億元人民幣,被稱為“最牛助學老人”。如今,“南粵慈善之星”王錦輝90歲高齡仍然繼續著捐資助學的事業。
“輝叔”王錦輝1923年出生于東莞石排,上世紀30年代,因為戰亂家貧,王錦輝僅念了4年書便輟學到廣州謀生,擔過“貨郎擔”,開過雜貨店,生活一直窮困潦倒。1957年,一貧如洗的王錦輝,揣著20塊錢只身前往香港闖蕩。當時的香港勞力過剩,王錦輝沒有學歷、人地生疏,只能打小工。初到香港的王錦輝整日日曬雨淋,生活得像個苦行僧。“因為我自己沒有讀多少書,所以就只能在當學徒的時候勤快點。”輝叔忙里仍好學不倦,經常跟老師傅學習建筑工程的知識。
1963年,憑借多年在香港建筑公司工作的經驗,輝叔組建自己的公司—金城營造有限公司,主要經營土木、建筑、壕坑和電力架設。輝叔憑借勤勞和真誠贏得了多方客戶的青睞,公司業務不斷擴張,工程遍布香港、臺灣和東南亞。
幼年遺憾:吃上不了學堂的虧
在生意上的成功并沒有讓輝叔忘記自己幼年時期的遺憾。多年來,“少年有書不能讀”的遺憾始終縈繞在輝叔心頭。一直以來,他只有一個樸素的理想,就是捐建100所希望小學,再不讓其他孩子像自己一樣,“吃上不了學堂的虧”,興學重教的信念深深扎根在他心中。1985年,62歲的王錦輝退居“二線”,卸下“金城營造”的重擔,將公司業務交由兒子王國強打理,而他則一心撲在了捐資助學的公益事業上。
在東莞石排,王錦輝家的活動室里有一張大大的中國地圖,上面標著113面三角旗,每一面旗代表著一個“希望之夢”,那是他捐建的113所希望學校,地圖的旁邊掛滿了各地送來的錦旗。“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一直以來,輝叔對于養育自己的家鄉東莞始終念念不忘。1985年,輝叔回到家鄉東莞,捐助了自己在家鄉的第一個助學項目—東莞理工學院。30多年間,輝叔為東莞陸續捐獻了石排中學、石龍中學、厚街小學等30多個助學項目。
樂雪中送炭“為孩子出一分力”
1998年,一次偶然的訪問經歷讓輝叔走出東莞,開始了更大規模的捐資助學,此后他逐漸把捐建范圍擴大到了全國。“當時,我和太太在粵北連州高山鎮斜塝山村訪問,村里破敗的校舍和教學設備讓我感覺心酸,后來我才知道全國還有很多地方的教學設備非常落后。我不愿意做錦上添花的事,卻樂意雪中送炭,為孩子出一分力。”
30多年來,輝叔跋山涉水,捐資助學,幾乎走遍了全國所有省分。他捐助的愛心助學項目數不勝數,為了更好地實現助學計劃,輝叔成立了“王錦輝慈善教育基金會”,先后實施了“貧困地區百所希望小學捐助計劃”、“清貧學生助學金計劃”,資助100名北京師范大學貧困大學生,興建香港童軍九龍城區王錦輝活動中心等等。
到目前為止,王錦輝捐建的希望學校達到115所,遍布廣東、內蒙古、河北、黑龍江、青海等19個省市自治區、45個地級市(地區、自治州)、69個縣(鄉鎮)和香港地區,直接捐助貧困學生達400多人次,捐資助學總金額超過一億元人民幣。“輝叔身上有著非常深的東莞人的烙印,樸實低調,做好事不求回報”。20多年來,“王錦輝慈善助學基金會”總干事周金生見證了輝叔捐助的每一個學校和每一個學生。
所有項目均過目 保錢用在刀刃上
輝叔多年來捐建的學校數以百計,但他卻從不只是給錢了事。王錦輝是建筑方面的行家,對捐建的希望小學,他有個近乎“苛刻”的習慣,每個項目都要一一過目。工作室里,放著許多希望小學的圖紙。他反對大筆一揮簽了支票就了事,經常和太太坐車顛簸幾十個鐘頭去看學校。他說:“我只是希望自己的錢真的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