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名大學生為解村民過河難
2013年07月29日
7月21日,彭水自治縣諸佛鄉迎來一群特殊的人,他們是由重慶大學和香港大學的58名大學生共同組成的“無止橋”團隊,在該鄉青靈村的一條小河上,用鐵絲、石塊、鋼筋,7天時間搭建了一座寬1.2米、長49米的人行橋。一起修橋增進了兩地學子感情,昨天上午,橋梁竣工后剛剛回到主城的重慶學子和香港學子們一起分享了他們的活動收獲。
一天扎出66個網箱
大學生們修建的人行橋名叫“青靈村無止橋”,是由香港無止橋慈善基金會出資,重慶大學和香港大學學生組成志愿者,包攬了從橋梁選址、設計到材料運輸以及搭建的全部工作。
在工程開始前,大學生志愿者們就已經制定了周密的施工計劃。“需要123個鋼絲網箱、120多方石料、1000多枚螺絲,7條橋面鋼架等。”活動負責人之一,重大學生陳勁濤介紹,按照工程計劃,大家要在7天時間內完成123個鋼絲網箱連接、8個石料橋墩、7條橋面鋼架組裝。
施工開始前,每人每天的工作量其實都有計劃,但剛進駐工地時,由于大家熱情很高,加之氣候涼爽,頭兩天時間就完成了3天的工作量。陳勁濤介紹,其實橋墩的河床以下部分他們已經在今年的6月15號至22號完成,剩下的就是河床以上的主體部分。
下一步是編制填充石料用的鋼絲網箱,每一個橋墩需要6至12個不等。陳勁濤介紹,網箱是用度鋅鋼絲制成,使用時需要將其扎成正方體結構,然后再將幾個網箱連接成橋墩,“剛到青靈村,大家的干勁十足,4個志愿者一天就完成了66個。”
據了解,橋是按照能承受10年一遇的洪水標準來設計規劃的,鋼絲網箱、橋面鋼架都用pvc材料進行了包裹,以避免河水侵蝕后發生銹蝕,總體造價在10萬元左右。
感受村民的智慧
為了調動大家互幫互愛的積極性,志愿者們設置了一個小游戲———“守護天使”。在進駐工地前,志愿者們將大家的名字寫在一個個紙條上,抽簽決定,誰是誰的守護天使。抽到誰的名字,你就要在活動中給予他更多的關心,即使男生抽到男生也一樣給予對方關心。在活動結束后,大家再根據活動中誰給自己的關心、幫助最大猜出哪個人是自己的“守護天使”。
除了互助,村民們也給志愿者們很多幫助,有位臨近鄉開賓館的老板,還專門開車給志愿者們送來了100斤大西瓜。
青靈村村長李曉洋也時常到工地上幫工。一次,志愿者們發現橋面需要抬高幾公分,但橋墩距離河床有2米高,想了半個多小時還是沒有想出好的辦法,無奈只好先做其它工作將其放在了一邊。“這個很好辦嘛,簡單的杠桿原理就可以解決。”李曉洋剛到工地一句話就澆醒了夢中人。李村長的辦法是,在橋墩上支起兩根之棍,一根做支撐,一個做撬杠,輕輕松松將問題解決。
在修橋的志愿者中,有三個外國面孔的志愿者非常引人注目,其中兩位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一個叫jier、一個叫ben,都是第一次來中國、來重慶。可能是黃頭發、藍眼睛的原因,村民們時常給他們送去當地出產的桃子、葡萄作為禮物。這讓Ben覺得,“中國人實在太熱情了。”作為報答,ben經常會在休息時給大家表演體操,因為他是學校里的體操健將。
重慶第一座無止橋
據了解,無止橋基金會于2007年成立,以幫助內地偏遠貧困地區修建橋梁為使命,重慶大學是基金會的合作高校之一。青靈無止橋得以開工,重大的志愿者們付出了不少努力。
陳勁濤介紹,之所以將橋址選在彭水青靈村,是因為他們曾在網上看到了彭水縣諸佛鄉的冉龍朋老師20年背學生過河的報道,深深為冉老師的事跡感動,便組織了志愿者到彭水尋找冉老師,打算在他工作的地方建一座愛心橋。2012年3月,重大志愿者們到達后發現學校附近的人行橋已經建好,于是,冉老師向他們推薦了青靈村。
原來,通往青靈村小需要經過一條小河,該小河水流湍急,小學生過河十分危險。如果繞道而行,需多走幾公里山路。回到學校后,志愿者們將青靈村的現狀寫成詳細報告,向無止橋基金會提出了申請。去年11月份,青靈村修橋計劃獲得審批。經過一周的忙碌,原本皮膚白凈的譚柳變成了“黑妹”,分享會上,她笑瞇瞇地說:“這是重慶市的第一座無止橋,我們的汗水流的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