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婦為4元錢苦尋恩人50年
2013年08月16日 來源:大江網
核心提示
今年72歲的周平芬是湖南湘潭人,現居株洲市。50年前(1963年)的夏季,身無分文的她途經宜春上高遇到困難,一位素昧平生的好心大叔借給她4元錢,但因各種原因未能及時償還。
因感念當年恩情,從上世紀90年代起,她用自己的方式“還債”,幾十年如一日地做好事,被當地媒體和民眾贊為“雷鋒媽媽”。
“未能信守承諾”的痛折磨了周平芬半個世紀。今年8月8日,生活困苦的她帶著靠撿礦泉水瓶攢足的1000元錢,冒著酷暑從湖南來到江西,尋找當年的好心大叔,“要當面還債,當面致歉。不然,死不瞑目”。
為生活
50年前“走江西”
周平芬其實和江西有半個世紀的情緣。
“我是被抱養的,老家在湖南湘潭農村。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湖南人時興‘走江西’,那時家里太窮,時常沒飯吃。1960年,19歲的我和表姐一起從湘潭來到宜春,一為吃飯,二為前程。”周平芬回憶說,她當時讀了初中,算是文化人,一心想來江西讀共大(半工半讀),但未能如愿。
1960年3月,周平芬先是在宜春一家化工廠上了幾天班,每天敲礦石;后來到火車站旁的一家鋼鐵廠工作;1961年3月,她又到萍鄉一煤礦上班,沒過多久,于當年4月下放回了老家湘潭。
周平芬說,家里當時缺糧、缺錢、缺勞力……在家呆久了,鄰居的閑言碎語多了,家里的怨言也多了,說這么大了沒工作又不嫁人,難不成要在家當了外婆再走?
“當時,有一個在南昌當兵的男孩一直寫信追求我。1963年他出差到長沙辦事后,走了兩天兩夜到湘潭向我家提親。偏偏我去了長沙舅舅家,錯過了。他等了我兩天,返回部隊前拜托我父母,無論如何讓我去他部隊走一趟。家里對他很滿意,就一直催我去趟部隊。”
就是這次出門,周平芬遇到了一段令她掛念半個世紀的不了情。
遇好人 爽快借給她4元
“人的命運真說不清,他對我很好,可我那時不想結婚,去部隊見了他只說會考慮看看。”隨后,周平芬從南昌登上了回湖南的火車。
在車上,她左思右想,覺得如回到家還不答應嫁人,又會被鄰里的蜚語和家人的責罵吞沒。“當想到很多同村老鄉都在宜豐林業墾殖場找到工作時,我想最后一搏——上宜豐找工作去。”
因為身上沒錢,周平芬在宜春火車站下車后搭了一輛去上高的貨車。她想反正去宜豐要途經上高,不如走一程算一程。
周平芬說,車輛顛簸了半天來到上高,但并未進城,過了一座木橋后有一家汽車修理店,旁邊有一條是去分宜的路。貨車司機帶她到修理店,可能是想看看有沒有去宜豐的便車。
在修理店,貨車司機跟一位40歲左右的大叔說:“大叔,你是湖南人啊,這個周妹子是你的老鄉呢。她現在遇到困難了。”
好心大叔問:“遇到什么困難了?”
“她想去宜豐卻沒錢。”
“沒錢?要借錢么?”
“是啊。你能借點嗎?”
“借多少?”
“4塊。”
……
就這樣一問一答,簡短的幾句對話,大叔便爽快地拿了4元錢給她。
磨難多
恩人名字漸遺忘
“現在看起來4元錢微不足道,可在那個困難年代,可不是小數目,我記得有次借了鄰居2塊錢夠全家吃半個月。”在最困難時遇到了好心人,周平芬感動不已,用紙和筆記下好心大叔的名字,約定自己到宜豐找到工作后,一定當面奉還。
大叔微微一笑,沒有多言。
但到宜豐后,周平芬沒有順利找到工作,老鄉倒是熱心幫她牽線搭橋介紹對象。
“要嫁人我早嫁了,何苦跑到宜豐來嫁人?”周平芬于是回了老家。一年后,她嫁給了以前在萍鄉上班的同事,從此開始了流浪的生活。
周平芬說自己過著“流浪”的生活,是因為丈夫在地質隊上班,結婚后先在江西樂平安家,沒多久就跟著地質隊到贛州、南昌、樟樹等地流轉。
因為丈夫的成分是“地主”,在那個特殊年代,丈夫和她總是被批斗。有天晚上,夫妻倆都被帶出去“搞運動”。剛出生40多天的小兒子從床上滾下來,摔成了殘疾……
特殊的時代、生活的艱辛、家庭的貧困、交通的不便……幾十年過后,原本刻在腦海里的好心大叔的名字不知何時漸漸遺忘;寫著好心大叔名字的紙條也在無數次搬家(抄家)中丟失。想還大叔4元錢的心愿竟成了50年未了的夙愿。
勤回報
被贊為“雷鋒媽媽”
1976年,周平芬一家離開江西回到湖南株洲生活至今。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她與丈夫分了手。
沒有工作,還有個殘疾兒子,但堅強的周平芬沒有被生活的磨難壓垮,做小工、擺小攤、賣小商品……
雖然做了很多份工作,但周平芬的經濟壓力仍然很大。當地政府給予了她很大的幫助,及時給母子倆辦了低保。
好心人和政府的幫助,周平芬銘記在心,而借了4元錢未還的心病則驅使著她回報社會。
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年近六旬的周平芬開始投身公益:在株洲公交公司義務打掃公交車、洗窗簾、給司機冬送熱水夏送涼茶十幾年;用心照顧一名孤寡老人15年;沒有錢奉獻愛心的她,卻成為湖南省最早的角膜和遺體的捐獻者之一;1998年湖南岳陽遇洪災,她徒步去救災……被湖南媒體和民眾稱之為“雷鋒媽媽”。
2010年,年近七旬的周平芬曾獨自到上高想了卻心愿。然而幾十年過去了,當地早就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沒有名和姓,找人如大海撈針……
2013年8月8日,周平芬再次來到宜春“還債”。她說,整整50年了,她不能再等待,不能帶著遺憾離開。如果再找不到好心大叔,她想將撿礦泉水瓶積攢的1000元捐給上高有需要幫助的人……
赴上高
全力尋找“好心大叔”
8月12日,新法制報報記者陪著周平芬來到上高,尋找那位“好心大叔”。
沒有名字,尋人甚是困難。上高縣公安局民警聽聞后給予了熱忱的幫助。
跟據周平芬提供的僅有的線索。上高縣公安局民警稱,符合“進城的路口旁有一條去分宜的叉路”特征的是斜口,位于上高縣錦江鎮斜口村。
“這里是老的320國道進上高路口,以前從宜春進上高這是必經之路。”斜口村錦江派出所協警付三寶和游警官當即帶著周平芬來到錦江鎮的斜口橋(石橋),指著與石橋相距不遠的一座舊橋墩說:“這就是原來那座木橋,1971年塌了,這才修了現在這座石橋。橋過去右邊現在的這排店以前是家國營修理廠。”
在橋上站了一陣環顧四周后,周平芬情緒漸漸激動起來……
“是啊!是啊!看到這座老橋,這個地方就想起來了……”老人忽然“咚”的一聲跪下,對著原來的修理廠方向失聲痛哭,“對不起啊!對不起,大叔,你心里一定怪了我50年,怪自己碰到騙子了……”
斜口村一名52歲的黃姓村民說:“你們說的那個修理廠全名叫‘上高縣拖拉機站’,村里以前還有一個人在那上過班。50年前能拿出4塊錢借給別人的,多半是站里的職工,村里的老表可能拿不出。”
一行人跟隨民警和付三寶了解到村里以前在上高縣拖拉機站上班的付承恩老人,今年80歲,和兒女住在上高街上。
不料事出意外,付承恩家人說,老人患了老年癡呆,以前的事不記得了。
好在付承恩的老伴對以前丈夫單位的一些老同事還有記憶,又提供了兩個人名。
不放棄
終問得姓氏和籍貫
“他姓鄧,我們都叫他老鄧,整個單位只有兩個湖南人,就是老鄧父子兩個。”李藕生今年76歲,退休前在上高縣原拖拉機站開拖拉機。聽來人說明來意,老人當即說出大家可能要找的人是老鄧,可記不起全名了。
據李藕生說,老鄧當年40歲左右,是正式職工,在單位做木工,每個月工資比其他職工略高些,27元左右。其兒子小鄧在單位做些打雜的工作,比如打掃拖拉機,站里后面有塊菜地也是他打理,工資少些,每月18元左右。但父子兩個在站里沒做多久就回湖南老家,因為老鄧后來得了肝炎,單位讓他回家。
“知道老鄧是湖南哪里人嗎?”
“不記得了。”
“還有誰記得老鄧嗎?”大家沒有放棄,繼續尋問。
“蔡抗生可能記得。”李老又提供了另外一條線索。
找到當年也在拖拉機站上過班的蔡抗生老人,老人肯定地回復老鄧是湖南湘鄉人,但名字也記不起了。
一天的尋訪,周平芬的心情看上去有些復雜,有時激動、有時緊張,每每聽到一個有希望的線索都是雙手緊拽。
湘鄉市是湖南湘潭市的下轄市,周平芬老人老家就是湘潭,離結果好像只有一步之遙,卻又是那么遙不可及。已回湖南湘鄉的老鄧是不是就是周平芬老人要尋的好心大叔呢?周平芬老人的心愿最終能了嗎?
不論結果如何,老人歷盡波折不放棄的信念和傳遞的正能量讓我們為之感動,傳統美德在好心大叔和“雷鋒媽媽”身上散發著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