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兒子研究生畢業了,結束了長達8年的大學校園生活。7月初到他到所應聘的北京一家甲級設計院,從事于他所學建筑學專業的建筑設計工作。這標志著他已經正式走向社會,在社會實踐中去檢驗他自身專業能力和適應社會的綜合能力的開始。
一晃6個月的實習期過去了,2012年1月兒子按期轉正了,并拿到了北京戶口。到目前為止,參加工作已經一年多的辛苦奮斗,不但是對他所學專業知識的實際檢驗,而且在工作實踐中也進一步豐富了自身的專業知識,使他由一個實習生轉變成為一個能負責大型工程項目設計任務的專業骨干。與此同時,單位也按招聘時的承諾兌現了工資等福利待遇。
愛動、好奇、樂于交友、不甘寂寞是兒子的天性,在社會學這個大課堂中,只要有條件或機會,兒子的天性促使他,總愛親身體驗一下于他所學專業和工作毫不相干,又讓人意象不到令人費解的“新學科”的嘗試。
去年6、7月份,北京五棵松體育場,舉辦了一場明星音樂會專場演出。為此,吸引了眾多80后、90后的年青歌迷。正巧連續加班近4 個多月的兒子終于放假休班了一天,難得的一天休班,難得的一天放松。但不甘寂寞的兒子卻把時間安排滿滿的。
早上睡個懶覺,上午洗衣服搞衛生,臨近中午去北京老街巷----東鑼鼓巷,欣賞古老街巷建筑文化和民俗風情。順便吃點風味小吃。下午5點多鐘,他和一個同學提前趕到明星音樂會舉辦地門前的廣場,他不是趕去觀看晚場音樂會演出,而是別出心裁擺起地攤賣起夜光棒來。
一開始他的地攤無人問津,一直也沒開張。于是兒子與同學商量,是否也學著別的地攤主那樣吆喝一下。于兒子同去練攤的同學感覺在大庭廣眾面前不好意思張口吆喝。這時兒子想反正也來了,總不能空手而歸吧,于是他壯起膽子,漲紅著臉,憋足了氣,嘗試著喊出了平生以來的第一聲吆喝。第一聲喊出后,他自我感覺是一種身心壓力的釋放,用一個字概括就是‘爽’,喊出了第一聲吆喝,接著就喊出了第二、第三聲。還別說,這一聲聲吆喝還真管用,很快他們就開張了。一聲聲吆喝就是使他們嘗試推銷自我的開始;一聲聲吆喝使他們品味著釋放壓力的快感;一聲聲吆喝使他們感受到第一次練攤開張的快樂;一聲聲吆喝使他們全身心地進入了練攤的角色。于是他們倆發揮自身年齡優勢,由原地吆喝推銷,轉變為走進人群主動面向同齡人吆喝推銷。這種變被動為主動的推銷方式很快奏效。一轉眼,近三個小時的練攤,凈收入400多元。
當同齡歌迷都沉浸在明星音樂會之中時,兒子和他一起練攤的同學在一家飯店里,正舉杯共飲,細細品味著第一次練攤的感受,并完全沉浸在第一次練攤喜獲豐收的快樂中。直至把那400多元練攤凈收入全部花光為止。
當事后,兒子興致勃勃向我說起這次練攤經過時,我問兒子這次練攤有何感受,兒子深有感觸地說,只要放下架子,丟下面子,善于動腦筋,舍得花力氣,全身心投入,在北京就有廣闊的生存空間和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