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兒媳照顧癱瘓婆婆8年
來源:東北網 發布時間:2014-01-02
娜仁和婆婆的唯一合影
娜仁,在蒙語中是太陽的意思,也是杜爾伯特一個孝順兒媳的名字。
談戀愛時,她放棄深圳的事業,返回家鄉;沒結婚時,她不顧家人反對,床前病榻,把昏迷了7個月的準婆婆喚醒;結婚后,她安心做一個家庭主婦,伺候癱瘓在床的婆婆8年。
2013年12月23日,記者見到了她……
“有什么比相愛的人在一起更重要呢”
北京重點大學法律系畢業,深圳律師事務所的白領,姐姐、姐夫都是深圳資深律師,這就是9年前的娜仁。
9年后,姐姐已經在深圳和北京開了兩家律師事務所,而娜仁卻在北方的小縣城過起了相夫教子的生活。
娜仁出生在杜爾伯特一戶蒙古族家庭,兄弟姐妹9個,都是大學生,她是這家的老幺,也是最受寵的一個。
2004年,大學畢業的娜仁來到了深圳,并在一家律師事務所找到了工作。在四姐的介紹下,娜仁認識了杜爾伯特小伙兒李純剛,純剛16歲時父親去世,他復員后回到家鄉當上了城管人員。
雖然一個在南,一個在北,但是兩個人還是相愛了。半年后,一個選擇題擺在了娜仁的面前,是繼續留在深圳還是回到家鄉?
那時候,娜仁的工作已慢慢走上正軌,成為公司重點培養的新人,回到家鄉就意味著放棄這里的一切,重新開始。
可這份愛真的很難割舍。“愛情和事業,我選哪一個?”這個開朗的蒙古族女孩第一次心煩了,她病了。這次生病讓娜仁下定了回來的決心,有什么比相愛的人在一起更重要呢?再說,只要有本事,在哪不都能成功嘛!2004年冬天,娜仁回到了家鄉。
現在,娜仁的同學大多成了律師、法官,如果當時是另一個選擇,也許娜仁會比他們更有成就。但說到這兒,娜仁總是說:“慶幸我當年的選擇,因為自己得到了更珍貴的東西,那就是愛情。”
準婆婆突發病,準兒媳不離不棄
娜仁的婆婆叫張淑范,為人十分爽快,對娜仁的滿意都表現在臉上,總是拉著娜仁的手說話,這讓14歲就失去母親的娜仁心里暖暖的。她和戀人開始籌劃結婚。
2005年春節,全家人都沉浸在過年的喜悅中,初三,娜仁就來到了婆婆家。可就在當天晚上,不幸降臨到了這個幸福的家。白天還十分精神的婆婆,突然嘔吐不止,當晚就被送進了醫院。
做了一次開顱手術,換了兩家醫院,經過三個月的治療,婆婆的命保住了,卻一直昏迷。
這時候,治病已經花了30多萬元,裝修房子和舉行婚禮的所有積蓄都已經花進去不說,還欠了外債。
娘家人開始勸阻她:“我們供你大學畢業,難道就為了讓你一把屎一把尿地伺候他媽媽嗎?你這是往火坑里跳呀!”
是呀,一邊是可憐的未婚夫和躺在床上人事不醒的婆婆,一邊是自己的家人,娜仁該怎么辦呢?
“我這輩子就一個孩子,有了你,我就有了第二個孩子,你一定是媽媽的好女兒……”,這是婆婆生病前和娜仁說的一句話,想起這句話,娜仁下了決心:選擇未婚夫,選擇婆婆。
“媽媽醒了”,7個月喚醒昏迷婆婆
婆婆自生病以來就一直昏迷,正在大家都已經絕望的時候,娜仁看到一個電視節目:一個植物人的愛人每天堅持按摩、講話,使這個昏睡了十幾年的人突然醒來,而且恢復得很好。這個節目讓娜仁和未婚夫從絕望中看到了希望,可這個希望真的會實現嗎?
倆人把老人接回到還沒來得及裝修的新房。李純剛工作忙,照顧婆婆的事就都落在了娜仁一個人的肩上。
每天3遍全身按摩,200多次拉伸四肢,反復擦洗身體,接大小便,翻身,給婆婆聽音樂,與她聊天說話,不停地呼喚……娜仁比照顧一個初生的嬰兒還精細。因為太累,按摩時,她甚至按著按著就抱著婆婆的腿睡著了。夜里,用鬧鐘定時,每隔兩個小時起床一次,為婆婆翻身、換尿墊兒,一晚上要起來七八次。
就像個機械的陀螺,娜仁沒有一天睡覺休息超過3個小時,就這樣日復一日,堅持了7個月。
一天下午,洗完棉墊的娜仁發現婆婆的左手在動,娜仁強忍著激動的心情,盯著婆婆的手,昏睡了7個月的婆婆說話了,“想心事”婆婆清楚地說了這3個字。“媽!你醒了!”娜仁激動地第一次開口叫了媽媽。
“想媽媽”,病重婆婆管兒媳叫媽
婆婆雖然清醒了,智商卻相當于一個孩子。她知道娜仁是她的兒媳,卻不住口地叫娜仁“想媽媽”,那也是她唯一能夠說清楚的一個詞。
“想媽媽”這個詞涵蓋了婆婆想表達的所有意思,不管是要吃飯還是上廁所,她都只有一句“想媽媽”,可是每次娜仁都能準確判斷婆婆的意思。隨著相處的加深,婆婆越來越離不開娜仁,家人曾想雇一個保姆照顧婆婆,可只要分開一會兒,婆婆就會大喊大叫,這讓娜仁漸漸斷了出去工作的想法。
“這個情況,我哪能出去工作啊!啥都沒有家人重要。”就這樣,娜仁擔負起了照顧婆婆的重任。
在娜仁的精心照料下,婆婆身體一天天好轉起來,手腳開始能夠活動,其他關節也開始恢復。娜仁扛著她,也能在地上挪兩步了。不到一百斤的娜仁扛著二百多斤的婆婆走路,成了別人眼里一道獨特的風景。
新婚之夜她帶著婆婆入洞房
2006年4月,娜仁結婚了。結婚前一天,娜仁離開婆婆家,回娘家準備。這一天比一個月還長,見不到娜仁的婆婆,一遍一遍地喊“想媽媽,想媽媽”,不停地用不是很靈活的手比劃,眼睛在人群里不停地搜索。
娜仁也惦記著婆婆,徹夜未眠。當娜仁進新房時,她沒有像其他新娘那樣“坐福”,而是三步并做兩步地奔向婆婆的臥室,撲上去緊緊抱住婆婆,婆婆也用一只能動的手抱住了娜仁,婆媳倆雙雙落淚。
到了娜仁改口叫媽時,守在旁邊的姑婆眼含淚花讓婆婆給改口錢,事先本來再三囑咐好的,可婆婆卻把錢攥得緊緊的,不給娜仁,也跟著喊“媽媽,媽媽”,她就是害怕娜仁再離開。
到了晚上,要入洞房了。婆婆抓著娜仁的手卻依然不肯松開,不管周圍人如何勸阻,她就是不愿意。就這樣,娜仁的婚房里又添了一張床,婆婆跟著他們一起進了洞房。此后的8年,一直如此。
為照顧婆婆,她失去一個孩子
結婚后,娜仁依舊照顧著婆婆,天天幫她擦身子,還要經常翻身,婆婆最重的時候有二百多斤,每一次翻身后,娜仁都累得渾身是汗。因為癱瘓,婆婆的身體機能嚴重退化,經常會便秘,有時用開塞露都不管用,娜仁就直接用手幫婆婆排便。
要說苦,要說遭罪,3天也講不完。可最讓娜仁難過的是,她失去了一個孩子。
結婚一年后,娜仁懷孕了,這個消息給家里帶來了久違的歡樂。可就在娜仁懷孕3個月時候,一次意外卻在全家人心里留下了永遠的遺憾。
那次,娜仁有急事外出一個多小時,她惦記著家里的婆婆,辦完事后就匆匆往回趕。上樓時,她一蹬變成了兩蹬,一個不小心,她摔倒了。
到了醫院才知道,娜仁竟然懷的是龍鳳胎,這一摔,讓她失去了一個女兒,幸運的是娜仁是雙子宮,兒子保住了。失去女兒,是娜仁最大的遺憾,但是每當看見健康活潑的兒子,娜仁又真心覺得自己很幸福。
保住的孩子叫李青鐸,今年已經7歲了。兒子很懂事,和奶奶的關系特別好,有什么都會和奶奶分享,就算是瓣蒜,他也會和奶奶一人一半。
李純剛的爺爺、奶奶說:“我們家有這樣的孫媳婦兒,真是修來的福啊!”許多人都贊賞娜仁的美德,也有人對她年紀輕輕放棄事業、專心在家伺候婆婆不理解,可她卻說:“親情是什么都替代不了的,更是不能衡量的,工作的機會以后還有很多。”
現在的娜仁還會經常想起故去的婆婆。
“婆婆走了,愛卻永遠留下來”
2013年春節之后,娜仁的婆婆舊病復發,永遠地離開了。
在老人生命的最后時刻,娜仁握著她的手說:“如果有來世,我還愿意做您的女兒和兒媳,照顧您一輩子。”
“婆婆走得很安詳,雖然還是不能說話,但我知道她在告訴我,她沒啥遺憾的。”娜仁一邊看著影集里的照片一邊說。
現在的娜仁每天也會看看書,補充一下知識,離開工作這么久,她說要補的還很多,但是生活的重心還是兒子。
“孩子習慣了我在家,如果我這么著急出去工作,孩子會不適應,一切還得慢慢來。”娜仁和老公商量著等孩子再大一點兒,娜仁再出去工作。
“雖然婆婆走了,愛卻永遠留了下來,我們這個家每一天都是快樂的。”說這話的時候,娜仁的臉上露出幸福的微笑。
后記
如果說,喚醒一位被斷定無法蘇醒的病人是醫學的奇跡,那么支撐一個人照顧一位癱瘓病人8年的力量又是什么?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可娜仁這個兒媳婦卻照顧了婆婆8年,她堅守的是什么?2013年10月,娜仁被評為黑龍江省孝老愛親道德模范,這個畢業于名牌大學的學生,卻一再和記者說,不要在文章中說出她母校的名字,記者仿佛有一點點懂得她的心思:道德模范和好媳婦的稱號,也不能彌補她心底留下放棄夢想的遺憾吧?可子欲養而親不在的遺憾呢,是不是更難以彌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