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會濤與癱瘓老人結下了沒有血緣關系的“母子”深情。
核心提示:近段時間,天津師范大學一位來自河南許昌23歲的貧困大學生宋會濤,成為媒體“熱捧”的對象。3月中下旬,天津多家媒體刊發了宋會濤與一位癱瘓老人楊桂芳沒有血緣關系的“母子”深情。《光明日報》記者陳建強在采訪感言中說,宋會濤同學是一個普通的經濟困難大學生,但他卻從貧困中挖掘出來一種精神、一種品質,以一顆金子般的心做出了許多閃光的“真情小事”。他不僅用愛心溫暖了他人的世界,也同時充實了自己的人生。4月7日,宋會濤向《鄭州晚報》獨家責任記者講述了他義務照顧老人的前前后后。
“姐姐給我樹立了榜樣”
記者:家是河南哪里的﹖
宋會濤:許昌市鄢陵縣馬坊鄉胡莊村六組。我9歲時,家里發生了變故,父親得了重病,不能再下地干活了,但是父親堅持讓我和姐姐繼續一心讀好書。父親的病還是沒能治好,我12歲時,他去世了。
記者:現在家里情況怎么樣﹖
宋會濤:母親身體不好,患有骨質增生,干不了重活,姐姐在鄉一中當老師。
記者:聽說當初你姐姐主動輟學,把上學的機會讓給了你﹖
宋會濤:是的,姐姐為我犧牲了很多。她為了讓我上學,主動放棄了中招考試。她只有16歲,卻挑起了家庭的重擔。而姐姐并沒有氣餒,通過自學成才。她學習很努力,在打字復印社工作的時候,她常常加班加點工作,工作結束后還堅持學習。她當時每個月工資500元,不僅貼補家用,還供我上學。姐姐不僅是家里的頂梁柱,也給我樹立了榜樣。
勤工儉學還清了家里的債務
記者: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家里能供得起你上學嗎?
宋會濤:我是復讀考上大學的,收到通知高興極了。姐姐家里生活一直很拮據。我第一年的學費需要3200元,這對我家來說是天文數字,因為父親生病已經欠下了不少的債。我當時就想,以后的學費和生活費,我絕對不向家里要一分錢!后來我在假期打工掙了一些錢,我們高中的一位老師資助我2000元,又從親戚家借了2000元,總共有4700元,把學費和生活費解決了。
記者:不向家里要一分錢,對大學生來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是如何實現自己的諾言的?
宋會濤:我到學校先申請助學貸款,把我以后3年的學費解決了。后來學校又為我申請肯德基“曙光基金”,每年獎勵5000元,這個獎學金全校只有5個名額,我幸運地得到了。在得到這份獎學金的那一刻,我心里總算踏實了,兌現了我對母親的承諾。后來學校又為我提供了在餐廳打工的機會,我學習也很努力,每年都得獎學金,所以,不但解決了自己的學費和生活費,還按時給母親寄錢,還清了家里的債務。
記者:你勤工儉學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
宋會濤: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肯德基餐廳打工。第一次走進西餐廳,環境陌生,心里也很緊張,在炸雞的時候就把手和胳膊都燙傷了,不過還好,我的適應能力挺強,再加上積極學習,不久就能干得很好了。
記者:把大部分時間用在了打工上,你是怎么保證學習時間的﹖
宋會濤:農村走出來的學生,都知道學習的機會來之不易,我也不例外。雖然打工占用了我很多時間,但我從來沒有也不敢放松學習,每次班級排名都是前三名,還兩次獲得校一等獎學金、愛德獎學金、聯通獎學金等等。其他時間多利用點,學習的時候多下點工夫,比別人晚睡早起一會兒,就把時間補過來了。
熱衷公益慈善活動
記者:聽說在打工之余,你還熱衷社會公益慈善活動﹖
宋會濤:我之所以能順利上學,是與社會的關愛分不開的。2004年6月1日,《每日新報》組織“愛心爸爸”到天津市福利院慰問小朋友,我幸運地成為6名“愛心爸爸”中的一員。在兒童福利院,我看到了很多棄兒,他們大多數有先天性缺陷,有身體畸形的,有腦癱的癡呆兒,還有的不能走路。保育員們很偉大,她們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給愛人父母,自己卻照顧撫養帶著五六個與自己毫無血緣關系的孩子,無怨無悔。這給我的觸動很大。
2004年和掛甲寺街景興里社區進行聯誼活動,幫助有困難的家庭。我們利用師大有利的條件,為貧困家庭的孩子義務家教,我輔導的孩子有考上南開中學、新華中學的,并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王麗娜是新疆的一個患白血病的女孩,我帶領班級和學院學生獻愛心組織捐款,雖然錢數不多,但更多的是精神的鼓勵,喚起她對生命的希望。
認癱瘓老人當“媽媽”
記者:你是什么時間、怎么認識楊桂芳老人的﹖
宋會濤:2005年元宵節,我看到《城市快報》報道“空巢老人從盼過年到怕過年”文章,很受感動,元宵節是一個團圓的節日,而這些老人卻無兒無女,形影相吊。當天我就組織班里的同學,分成4組,因為當時報道了4位老人,我們買來鮮花、元宵、鞭炮,去他們家里慰問,保證每位老人身邊都有同學相伴,讓他們過一個團圓、歡樂之夜。這些老人激動的眼里都充滿了淚花。而尋找楊桂芳老人的過程相當困難,因為報紙上的地址不夠詳細,我們從12點一直找到下午3點,挨家挨戶才找到她。
記者:當時她是怎樣的一種狀況﹖她面臨的最大困難是什么?
宋會濤:楊桂芳老人就一個人,老伴在2000年時去世了。她靠輪椅活動,她的生活完全就是熬著過的,饅頭蘸著蝦醬吃,一頓米飯也要吃好幾天。
記者:你是怎樣幫助她的﹖
宋會濤:我和同學先到天津市殘聯幫她作殘疾鑒定,幫她解決生活費用的問題。楊姨當時的低保是264元,我通過上網查資料、咨詢有關部門,得知她的低保金應該是300多元。于是我就向天津市民政局和天津市殘聯提出申請,天津市信訪辦陳主任對此非常重視,立即停下他手中的活,查有關的文件材料,特別是聽到我和楊姨非親非故,我只是一名在校大學生時,他相當感動,并落實了楊姨的生活費問題,從264元漲到了340元。
“家人都很支持我”
記者:當時楊桂芳老人還有一個困難就是輪椅年久失修,講講你是怎么感動廠家為她的輪椅生產零件的吧。
宋會濤:楊姨的輪椅是20年前武漢一個廠家生產的,但時間久了,車軸磨損嚴重,用起來很困難,但是楊姨一直沒有告訴我,直到一天我看見她的手上磨了很多水泡,我才知道。我先跑到天津商場附近幾家生產輪椅的廠家,但他們說不是天津產的,讓我到天大附近去看看,天大附近還沒有,我又跑到長征醫院,新安購物廣場,跑了很多地方,問題還沒有解決,忙乎了一整天。第二天我又到天津商場附近的那幾個輪椅生產廠家,跟他們“死磨硬泡”,最后一個師傅看到我為一個非親非故的老人這么熱心,就被我的熱情感染了,就給車間主任打電話請求批準,最后廠家就破例按照楊姨輪椅的型號生產了一個車軸。拿到車軸,我感動得不知道說什么好,就深深地對那個師傅鞠了一躬。
記者: 還記得第一次叫楊姨“媽媽”的情景嗎﹖
宋會濤:那是去年夏天的一個晚上,我推著楊姨到銀河廣場散步,老人常年坐在家中,希望看到天津的新面貌,我就推她去人民公園、銀河廣場逛逛。楊姨想給我買支冰棍兒解暑。賣冰棍兒的阿姨看我們兩人爭著付錢感到奇怪,便問我們是什么關系,我隨口說了句“母子關系”,然后就樂呵呵地推著楊姨走了。回去的路上,我發現平時愛說愛笑的楊姨在悄悄地流淚。遲疑了很久老人終于問:“你能叫我一聲媽媽嗎?”我一點兒沒猶豫:“媽!兒子叫您了!”我知道老人的心理更需要撫慰。
記者:楊姨當時有什么反應?你的心情又如何﹖
宋會濤:楊姨聽到之后趴在我的肩上哭了,哭得像一個孩子。后來老人說:“一下子有了這么大、又這么孝順的兒子,媽高興啊!”能夠給老人帶來歡樂,我也很高興。
記者:家人知道你和楊姨的事情嗎﹖她們支持你嗎﹖
宋會濤:知道,很支持的,今年元宵節媽媽還讓我帶農產品給楊姨。
“小小的奉獻不算什么”
記者:講講你和楊姨日常相處的情景吧。
宋會濤:楊姨精神好多了,不過一直有心臟病和胃病在身,也沒有條件補充營養;我
不能天天去看她,但是她幾乎身邊天天有人,有事情的話,我肯定在她身邊的,特別是她生病的時候;在楊姨家里,我就是做飯、聊天、收拾屋子、擦玻璃、倒垃圾并陪她玩,都是些很簡單的事情。
記者:你和楊姨沒有任何血緣關系,你為什么要這樣做?你的同學也加入其中了?
宋會濤:我從小失去父愛,我知道母親的不易,可能是我有著一種對老人特有的偏愛和感情吧,再加上學校、社會長期對我的照顧,我一直懷有一顆感恩的心,不惜體力地做著這些事情。我的同學加入了,我們有著良好的集體,楊姨那里有“7個葫蘆娃”,就是7個男生,楊姨按照我們的大小給排了順序,還有3個女生,就是楊姨3個貼心的“小棉襖”。
記者:有沒有想過你畢業后,楊姨怎么辦?
宋會濤:我和楊姨探討過,畢業后想留在天津工作,還可以繼續照顧老人,同時我們已經把接力棒傳接給新生,他們也會像我們一樣照顧老人家的。
記者:你怎么看自己的這些行為?
宋會濤:我總是告誡自己:我這些小小的奉獻算不得什么,但這也許是他們貼切的需求,我一定要堅持,全心全意地付出,就是這種簡單的想法支撐著我,使我在動搖的時候更加堅定地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