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父子無償照顧流浪老人11年
2014-02-19

父子無償照顧流浪老人11年

來源:重慶晨報 發布時間:2014-02-19

    董家父子上央視后續>

    他們有金子般的好心

    他們做了數不完的好事

    他們是鄰里眼中熱心腸的好人

    昨天的巫溪縣通城鎮清泉村里,飄起了雨夾雪。村里三社的一戶兩層樓門前,一身著深色外套、戴了頂黑色皮帽、穿著灰藍色毛線鞋的男子,蹲在門檻前一口接著一口地吸著葉子煙。他就是前天晚上央視新聞聯播頭條播出,收留聾啞老太張明芝11年之久的董永才(昨日本報3版也曾進行過相關報道)。

    與重慶晨報記者一起到訪的通城鎮書記謝仲銀,向記者講述了幾個關于董永才董興樹父子的故事,清晰地印證了村里人對這對好心父子的印象:友善、愛助人。

    發現·好人

    為聾啞老人辦戶口

    書記信了村民說的話

    2012年5月才調來通城鎮任書記的謝仲銀,算是政府層面里最早發現董家父子感人事跡的。

    那年8月,董永才的兒媳唐大鳳帶著董家收留了很多年的張明芝,到鎮政府辦公室,希望為張明芝恢復一個戶口,以享受優惠政策。其實,謝仲銀此前在鎮上就對董家父子收留聾啞老人的故事有所耳聞,那次第一眼見到張明芝他就注意到,這個聾啞老太的衣服穿得很干凈,那時他也開始相信,村民都說董家把這個老太當親人養的事,并非虛言。

    由于巫溪每年都在評選十大感動人物,謝仲銀2012年就將董永才作為鎮上的兩個候選人之一,推薦到縣里。不過,那一年,感動人物這一殊榮頒給了鎮上另一位堅持給兩個患血友病的小孩治療的蔣興財。而到2013年再次推選感動人物時,又多了兩次到董永才家探訪經歷的謝仲銀確信,一如既往照顧張明芝的董家,就是能感動巫溪甚至感動全國的道德典型。

    正是有了謝仲銀的推薦,才有了去年12月1日巫溪電視臺的到訪,也才有了后來張明芝的親人在看到電視畫面后前來認親。

    挖掘·好事

    “他們一家的故事,還遠不止收留張明芝。”謝仲銀說,自己后來才知道,董永才父子此前還曾幫助過許多人。

    只管救人哪怕對方大便失禁

    在2012年農歷冬月的一個下午,靠在鎮上給人補漆為生的漆匠鄧萬紅,在前往清泉村一社做活的過程中,途經董永才家,由于白血病晚期疾病突發,情急之下提出在董永才家暫住一晚的請求。

    要知道,鄧萬紅與董永才,只是偶爾打過照面,并不算熟識。可董永才當即答應,老伴李國桂還給鄧萬紅下了二兩面條。

    第二天早上,兒媳唐大鳳醒來后卻發現睡在客房的鄧萬紅不知何時從床上摔了下來躺在地上,全身上下都沾上了失禁后的大便。

    在120醫護人員趕到的同時,還是唐大鳳與董永才兩人,不顧鄧萬紅身上的惡臭與污穢,合力將他抬上了救護車。就連送往通城鎮中心衛生院輸液,也是董家暫時為鄧萬紅墊付的醫藥費。而最后因病重需要轉院,又是董興樹用自己那輛長安車幫忙運送的。

    收留路人只要她無依無靠

    在2011年,董興樹還收留過一個來自陜西的中年婦女。

    那年初春,駕駛長安跑客運的董興樹,在巫溪縣交通大橋上一家商店門口,發現一個40歲左右的中年婦女。中年婦女被一群人圍觀著,她向湊過去了解情況的董興樹表示,自己身無分文也無家可歸。

    董興樹有過在廣州打工的經歷,他對自己當時的窘迫經歷記憶猶新,也因此他對婦女的遭遇多少有點感同身受。他給家中妻子唐大鳳打了個電話,讓她先到自己家安頓,給自家打點零工。

    于是,這位中年婦女跟隨董興樹回了家,隨后的5天時間里就安心地在董家生活。一直想幫她尋找家人的董興樹,從她的手機中找到了她兒子的電話。打去才知道,婦女是從陜西跑來的,她在家中長期遭受丈夫的家庭暴力,而兒子在外打工、女兒嫁人離家,覺得無依無靠的她最終選擇了離家出走。“后來還是董興樹用車把她送到鎮上,再由她兒子接走的。”謝仲銀最后補充道。

    對話·好處

    從沒想過上電視,

    做好事也非為出名

    昨天,重慶晨報記者與董家父子面對面,以對話形式還原他們收留聾啞老人張明芝以及事跡被報道前后的心路歷程。

    重慶晨報:昨晚的《新聞聯播》看過么?當初想過自己會被媒體甚至央視關注嗎?

    董永才:看了,不過以前怎么也不會想到自己會上中央電視臺,被全國關注。我們11年前會收留張明芝,也不是為了上電視才做的。

    重慶晨報:那是什么原因讓你堅持了11年呢?

    董永才:主要看到她是一個聾啞的老太婆,不能自立,如果換成那種有手有腳、有勞動能力的流浪兒,我們一家絕對不得收留。至于說為啥堅持11年,很簡單,沒能找到她的親人。

    重慶晨報:在家庭條件并不寬裕的情況下還要收留老人,期間是否有過內心的掙扎,家人是否有過不支持或者不理解?

    董興樹:別人倒是有不理解,認為我們一家很傻。說實話,我們的條件確實不是很理想。但這樣我才會隨時提醒自己,家里還有一個老人需要贍養,我就會省吃儉用,在外面跑車更賣力。

    重慶晨報:你家里現在欠下15萬元的外債,打算如何來還?

    董永才:這15萬元,主要是給老伴治病時花下的。張明芝生病進醫院,其實沒花多少錢。

    董興樹:現在我們一年的收入,主要是靠媳婦在家喂豬務農,我在外面開車。我們計劃一年還1-2萬塊。反正借的錢,總要把它還完。

    重慶晨報:現在是否覺得少了一個人不習慣?聽說你們與張明芝一家約定今后多串門?

    董永才:不習慣。家里突然間少了個朝夕相處了11年的人,肯定不舍得。老實說,我這種硬性的男子漢,在她離開那天,還是沒忍住眼淚。

    董興樹:老人回到她自己家里,算是做了件功德圓滿的事。而且現在我和張世凡跟親兄弟一樣。他還專門問過我,如果張明芝過世,要給她立碑刻字,能不能刻上我的名字。

    講述·好評

    鄰居:“口惡心善”還“熱心腸”

    62歲的李長菊與董家是45年的老鄰居了。雖然與董永才年齡相仿,但李長菊仍戲稱是“看著他長大的”。董永才是鐵匠出身,在李長菊印象中,他的脾氣和他常用的鐵錘一樣“剛”。李長菊給老鄰居的性格總結出了四個字———“口惡心善”。董永才為人直爽,不記仇,與人產生矛盾時會大吵一架,但吵完就沒事了,幾分鐘后又開始和別人說話了。

    李長菊說,董永才是個耿直人。鄰居家修房造屋、紅白喜事,考慮到董永才家庭困難,老伴李國桂腿腳不便,家里又有一個聾啞婆婆,都不好意思叫董永才幫忙。但董永才不干,鄉親們幫助過自己,自己必須還人情。因此每次只要鄰居家有事,他總會去幫忙。

    而吳重明對老鄰居的印象很簡單:“這家人都很好”。他說,鄉里鄉親家里有點事兒,董永才都肯幫忙。董興樹與他父親一樣,也是個“熱心腸”,鄰居家每次有人去縣城,董興樹都會讓鄉親們免費搭順風車。

    受助人:“他們的恩情永遠不會忘”

    昨天下午,重慶晨報記者通過電話聯系上了14日從奉節到上海打工的張世凡。一聽到是家鄉重慶記者的采訪,張世凡很熱情,他說:“很可惜,我和老婆兩個人都沒能看到昨晚中央一臺的新聞聯播,錯過了講述董家人照顧我媽媽的新聞。”

    張世凡說,這個春節是他們一大家子11年來過的最熱鬧的春節。“我們家就我和姐姐兩姐弟,媽媽不在的時候,我們分別在奉節和云陽自己家里過年。”可是今年不一樣,今年媽媽回家了,姐姐一家人專程從云陽趕回奉節過年,“吃團年飯的時候,全家13個人都到齊了。”

    離別了11年,在張世凡眼中,媽媽除了略微蒼老了以外,其他的都還和以前一模一樣,甚至更好。他說:“媽媽回來了能吃能睡,每頓要吃一碗飯,愛到鄰居家串門溜達,每天都笑容滿面的。”

    今年大年初一,張世凡一家就帶著年貨趕往100多公里外的董永才家。他說:“以后每年春節,我都一定要上門拜年,他們的恩情我永遠不會忘。”張世凡說,現在,董家人隔三差五的都會打電話來詢問媽媽的身體情況,而從媽媽的眼神中也可以看出,她對董家人還是有牽掛。現在,張世凡特別希望董家人有需要幫助的時候能夠想到自己,他一定會出力幫忙。

    感受·好心

    “這樣的精神值得學習、發揚”

    @喵新人XInjie:互不相識的外人,為了老人“老有所依”,照顧了11年,他們的舉動也讓一些拋棄老人的人慚愧。

    @花錦文嶸: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每個人都會老去,也都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好好的對待自己!但是首先就要以身作則,好好的善待自己的老人!

    @瑞鵬廣告傳媒:董永才好樣的!十多年啊,對非親非故的聾啞老人不離不棄實在是難得、可貴,這樣的精神值得學習、發揚!

    @四月-小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種精神正是這個逐漸冷漠的社會所需要的。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