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恩 夫妻深山贍養孤老28年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布時間:2014-02-26
譚繼周夫婦與杜婆婆在一起 張元媛 攝
尹世蓮照顧杜婆婆 張元媛 攝
中新網宜昌2月26日電 題:為報答雪夜留宿之恩 夫妻深山贍養孤老28年
作者:鄒前俊 張元媛
因為45年前雪夜的留宿之恩,譚繼周銘記于心,結婚成家后,他與妻子贍養當年在雪夜給他帶來溫暖的老人,讓他們老有所依。28年來,譚繼周夫婦細心照顧毫無血緣關系的三位老人,四鄰八鄉無不稱贊。
45年前雪夜留宿
1969年12月的一天,湖北省興山南陽鎮落步河村大雪封山,7歲的譚繼周在及膝深的雪里艱難跋涉,遠在山頂的家是那么遙遠。
“孩子,來家里烤烤火。”住在山腰的趙永華、杜久會夫婦打開門,端上熱飯熱菜,鋪上熱被窩。譚繼周記得,那晚,老人端出好菜招待他,還總給他夾菜。
第二天雪停了,譚繼周回到家,聽說是留宿在趙爺爺家,母親說:“別人對你好,你也要對別人好,要學會報恩。”
譚繼周后得知,杜婆婆和趙爺爺一直住在山腰上土屋內,曾育有一孩子,可惜早年夭折,從此再無親生骨肉,膝下荒涼,與他們住在一起的,還有趙爺爺的母親。
從那之后,譚繼周便與山腰的杜久會、趙永華及趙永華的母親3位老人結下不解之緣。上小學的幾年里,每逢雨雪,老人都會留他在家吃?。欢彩冀K銘記母親說的“報恩”。
跨世紀的感恩
1986年,結婚成家的譚繼周與妻子尹世蓮決定,贍養無兒無女的趙永華夫婦及趙老太太,讓他們老有所依,以報答當年雪夜照顧之恩。
當年8月,譚繼周夫婦將趙家的3位老人接到新房來,當自家的老人贍養。
但老人們住了一段時間后,總說住不習慣,鬧著要回去,譚繼周夫婦沒辦法只好順了他們心意。打那之后,小兩口就在新家與老屋兩頭跑,幫他們打理農活,給他們燒火、做飯、喂豬、洗衣服……
1990年,86歲的趙老太太去世。為照顧行動不便的杜久會、趙永華兩位老人,譚繼周夫婦就干脆住到山腰的土屋里,山下的樓房反而空置了。
為了負擔孩子的學業和全家人的生活,2001年,譚繼周第一次背起行囊外出打工,照顧二老和女兒的擔子全部落在尹世蓮肩上。尹世蓮一邊打理20畝烤煙,一邊精心照顧兩位老人。
2009年,尹世蓮被確診患上了宮頸癌,幸運的是,手術非常成功,且康復出院,但卻因此背下了9萬余元的“巨債”。即便如此,尹世蓮也沒有絲毫“刻薄”過老人的生活。兩位老人每天喝要半斤酒,家里再困難,尹世蓮也沒斷過他們的酒,“有時家里拿不出錢來,她會借錢把酒打回來。”杜婆婆說。
2012年,趙爺爺離開人世,留下80多歲的杜婆婆與譚繼周夫婦相依為命。
親長在不遠行
如今,27歲的大女兒譚宇鴻已結婚,并在深圳一家生物公司工作;小女兒趙青大學畢業后,也順利就業。今年春節期間,大女兒回家,勸她別再做種烤煙這樣的苦活兒了。尹世蓮告訴記者,大女兒要她去深圳做保潔,“每月3000元,開始我有點心動,可想到家中的婆婆沒人照顧,就沒同意過去。”
今年春節前,譚繼周在恩施一家礦山開了50多天礦車,帶回1萬多元。“這幾天老板還打電話讓過去,我推掉了。”譚繼周說,這些年妻子照顧老人付出太多,他留在家中也是彌補對妻子的虧欠。
“親長在不遠行”,這是譚繼周夫婦達成的共識。他們希望接下來的日子將婆婆侍奉好,“婆婆健康長壽,我們就開心。”
杜婆婆說,20多年來,她和老伴已經把孫兒孫媳婦拖累了,現在不想看到他們受累,有機會在外面輕松賺錢是件好事。可真要出遠門打工,一年半載才回來一次,她也會很不習慣,“有這么好的孫兒孫媳婦,是我這輩子最大的福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