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妯娌撐起四世同堂大家庭
來源:廣州日報 發布時間:2014-03-05
27口人 在一起生活了23年
在塘廈鎮石鼓社區的一棟4層高的民宅里,住著一個有著27口人的大家庭。自1991年以來,五兄弟攜各自的小家庭與父母同吃同住在這里,堅持23年不分家。而將這個大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條的就是五兄弟各自的妻子——五妯娌,她們相夫教子、孝順公婆。在常人看來最難處理的婆媳矛盾和妯娌矛盾,在這個家里也得以妥善解決。
輪流買菜一起做飯
1991年,現任塘廈鎮政法辦副主任的黃鳳賢嫁入有兄弟五人的丈夫家。一般來說,農村家庭的兄弟們各自娶妻后,都會分家各自生活,但自從黃鳳賢嫁到夫家,就一直跟公婆全家人住在一起,從未分過家。
現在,他們這個大家庭已有27名成員,從黃鳳賢的公公到大伯的孫兒,已是四世同堂。
他們住的四層小樓是早年蓋的,一梯兩戶的格局,每個小家庭都有自己的活動空間,但一般除了睡覺,絕大多數時間里大家都喜歡聚在一樓的“公共空間”,一起吃飯、喝茶、看電視、聊天。
家里共有10個孩子,打打鬧鬧是避免不了的。“只要孩子打鬧,我們都會各自責備和教育自己的孩子。”黃鳳賢說。所以,因為孩子打鬧而導致的妯娌口角在這個大家庭里極少發生。
27張嘴,吃飯是件大事。每月各家把伙食費交給三伯娘掌管,五妯娌根據各自的工作特點明確分工:周一到周五由三伯娘買菜,周六、周日和節假日由黃鳳賢買菜,寒假和暑假期間就由當教師的二伯娘和小嬸輪流買菜。平時,大家下班回來就一起做飯、洗碗、打掃衛生,五妯娌從沒因為家務事鬧過意見。
平日里吃飯,這個大家庭都要開兩圍才能勉強坐得下,逢年過節則須開夠三圍。這個四世同堂、27口人的大家庭圍坐一起吃飯的場景,常常引來鄰居們艷羨的目光。
輪流侍奉病重婆婆
“現在的人都習慣了三口之家的日子,但我們都覺得住在一起更能讓老人家開心。”黃鳳賢說,當初大家堅持不分家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更好地照顧公婆。從同住到現在,公婆的伙食費一直由5個小家庭分擔。此外,他們每年還給公婆2400元的贍養費,這個不成文的家規一直堅持到現在。
2007年,黃鳳賢的婆婆被確診為胃癌晚期,吃喝拉撒都在床上,五妯娌不怕苦不嫌臟,輪流值班照顧她,幫她翻身、擦身、喂藥、收拾大小便。
婆婆病重離世前的那段日子,嘴里不停地吐出黑色的血水。為了不弄臟婆婆的衣服,并且讓她盡量躺得舒服,五妯娌守在她身邊,不停地用毛巾幫婆婆接住那些吐出來的血水。有時血水濺滿雙手,她們也不嫌臟。婆婆的肚子痛,不停地呻吟,五妯娌就幫她按摩,盡量減輕她的痛苦。
婆婆離世后,為了使公公不覺得孤獨,五妯娌一有空就輪流陪公公聊天、散步,還常在下班途中給公公買回來一些小零食,讓公公感受家庭的溫暖、盡快走出喪妻之痛。(文/圖 記者黃江潔 通訊員龍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