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婦女收養80個殘障孩子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布時間:2014-03-05
作者裴江文
在貴州安順西秀區,只有初中文化的農村婦女肖興英,是遠近聞名的“雷鋒媽媽”。她的80多個孩子都姓民,他們多是殘疾兒童。
上世紀80年代初,頗具商業頭腦的肖興英和丈夫郭用發商量后,買了一輛中巴車,跑起了運輸。丈夫當司機,自己賣票,日子也算是過得紅紅火火。
“當時一個月的工資水平就80元人民幣左右,跑客運三天就能賺別人一個月的工資。”
1997年的一天,肖興英和往常一樣,早上四點多洗漱完后來到學校門口的攤位。就在這一天,她在火爐邊撿起一個濃眉大眼的棄嬰。
抱起孩子,肖興英的第一反應就是去找孩子的父母。苦尋無果后,她帶著孩子去醫院檢查,“孩子是腦癱”。
“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看到這個被遺棄的孩子,心里很不忍,決定自己收養他。”肖興英當時的想法從此改變了自己的生命軌跡。
“民強”是肖興英收養的給第一個孩起的名字,希望他以后能堅強的面對生活。
“每天給他按摩、洗澡,堅持了5年,但他最終還是離開了人世。”肖興英回憶起民強時,心情依舊悲傷。
肖興英好心腸的名聲一時間傳遍周邊的村寨,后來有人直接把孩子放在她家門口。
2002年,經民政部門的同意,她家里收養了8個棄嬰。到2006年,一度達到80多人。所有的孩子有一個共同的姓“民”,她想讓孩子們記住是人民共同養育了他們。
“這個世界上,我相信有苦難,但我更相信奇跡。”肖興英說,一位在床上躺了6年的“腦癱兒”有一天突然能扶著床沿走路了,她還清楚記得那天是2013年10月10日。
先天兔唇患兒民育亞在孩子中能一眼就認出了,因為兔唇修補手術,讓他的臉型和其他孩子有些不一樣。是所有孩子中最調皮的一個,一提到媽媽,臉上就露出笑容。當記者問道他好不好時,他一個勁的點頭。
今年18歲的民蘭蘭也是肖興英收養的一個棄嬰,現在廣東打工,逢年過節總是忘不了問候肖興英。接到蘭蘭或者其他孩子的電話,是肖興英最幸福的事情。
從開始收養第一個孩子,肖興英覺得自己最虧欠的就是丈夫。照顧孩子占用了自己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要是沒有丈夫的支持與理解,肯定堅持持不到現在。”
“和親戚關系疏遠了,十幾年間一次同學聚會沒有參加過。”說起這些肖興英覺得有些遺憾,“但是每個人活法不同,我不后悔。”
“認識她的人都對她只有一個評價,心地善良。”安順市西秀區創建辦工作人員李楚因工作關系和肖興英接觸次次,感受頗深。
“民政部門給每一位殘障孩子每月都有600元低保,讓孩子們能維持基本的生活。他們也有城鄉醫療保險,生病的時候能少花點錢。”李楚介紹說
在民政部門的領導和社會愛心人士的幫助下,肖興英的“愛心之家”先后走出了的7個身殘志不殘的青年;還有5人在小學讀書,變成為品學兼優的學生;其他有因為年紀太小和身體狀況,正在接受啟蒙教育。
“年紀大了,不知道還能管他們多久,希望他們以后能像正常人一樣的生活。”這是肖興英最大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