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公益就是免費,但公益項目的執行、公益機構的運營是需要各種資源和費用的。優秀的團隊、合適的人才、合理的項目、足夠的資金……這些困擾著“資深”公益人的問題,會是新進公益圈的年輕人需要去克服的難題。一年一度的就業季來臨之際,由深圳市易啟公益創業發展中心和深圳大學公益創業協會共同發起的青年公益創業盛會在深圳大學舉行。來自公益界的“大咖”們除了就各自專業領域做了精彩演說,還和同學們互動,將自身的經驗和建議傾囊而出。
A 專業人才的匱乏
到哪里去尋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如何將小伙伴們組織起來?
問題闡述:天使投資人陳維偉分析稱,“很多青年人擁有做公益的愛心,卻不知道怎樣去匯集同伴。先公益就業、積累人脈再創業還是直接招募人才、自立門戶?其實,這都是公益創業過程,沒有優劣好壞之分。要視自身的情況、時機成熟與否,再選擇。”
參照案例:來自廣州的80后女孩黃琪娟就踐行了“先就業后創業”的公益路。她于兩年前加入公益組織“騎行天下”,去年組織了“南北大騎行”,由廣州騎行到北京,為“免費午餐”募得3萬元善款。
點評:“免費午餐”發起人鄧飛:如果你覺得對于公益項目的把控不高,對于創業的前景覺得迷茫,可以選擇去當記者。這是一個能讓人洞悉社會的行業。我現在還是一名記者,在公益領域我是志愿者,但記者身份為我提供了經驗和資源。
B 合理項目的選擇
有了人才,創建了團隊,
要做什么樣的公益項目呢?
問題闡述:公益創業所面對的質疑和阻力會比商業創業更多。一方面,很多團隊在籌劃項目的時候不能很好地貼近現實,做不到真正解決社會問題。另一方面,即使有一份創意不錯的項目,礙于各種擔憂,不敢去實施。
參照案例:鄧飛分享了一個立項經歷。在中國農村,很多青壯年到大城市打工,徒留空巢老人、留守婦女和留守兒童,婦女負責照顧老人和小孩,沒有時間賺錢。對此,鄧飛和團隊成員在推行免費午餐的學校附近,創立家政服務中心,婦女依舊照顧老人和小孩,卻有了一定的報酬。
點評:深圳市慈善會秘書長房濤:憑空想象是找不到解決辦法的,關鍵在于踐行。只有實踐才會讓你找到答案,實干比打造理想國要切實很多。
C 社會資源的配置
組建了團隊,有了優秀的項目,
可是資金卻成了難題。
問題闡述:很多新生的公益組織除了發起人自己掏錢就是“殺熟”。他們沒有渠道獲得資金支持,也沒有更多社會資源去維系組織的后續運營,甚至有些機構入不敷出,請員工的錢都是一省再省。
參照案例:為了促進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問題的解決,讓農民工回流返鄉,鄧飛等公益人在微信等社交網絡上搭建銷售平臺,幫助農民銷售農作物,從中獲取一定小比例的利潤。將利潤的一部分維持組織日常開銷,另一部分繼續做公益項目,一舉多得。
點評:番茄公眾圖書館的發起人張麗娟:做社會型企業。社會企業是公益創業的一種方式。用商業的模式來運作你的項目,再把盈利回饋給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