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初,廣東省文明辦通報了2014年第三季度“廣東好人”評選結果,惠州市推薦的程木華獲評“助人為樂類好人”。對榮譽,程木華看得淡,不太愿意多說,反復考慮的,是跟著自己做事的殘疾朋友今后如何謀生。
與自身命運不斷拼搏
家住龍門縣龍?zhí)镦?zhèn)的程木華,迄今58個年頭的人生可謂曲折多舛。26歲那年,右臂在脫粒機的巨大轟鳴聲中被卷走;村口開個小賣部,每日里騎數(shù)十公里的自行車到縣城運貨,好不容易有了些積蓄,卻被竊賊洗劫一空;自學攝影技術開了照相館,卻因為房屋年久失修,電線短路而失火。
與自身命運不斷拼搏的另一面,是程木華為他人,尤其是和他類似身體殘疾的朋友們著想的心和行。1997年開始,他的照相館收回成本后,就對殘疾人、孤寡老人免費照相。
2002年,程木華發(fā)現(xiàn)生產假花的膠花廠工序簡單、銷售通暢,很適合殘疾人士。說做就做,以前村委會的辦公場所被租了下來,召集了30多位殘疾兄弟,開始了自己的“愛心創(chuàng)業(yè)”。刨去原料和租金成本,廠里的收入全數(shù)都歸殘疾工人所有,按件計收,按勞分配。
10多年幫助200多殘疾人
五個春夏秋冬之后,膠花廠的生意下滑——假花市場在全國逐漸被淘汰。程木華開辦電腦培訓班,免費為殘疾人進行電腦基本操作的培訓。不過,懂得電腦操作讓殘疾人跟上時代的步伐,單憑如此卻難以找到合適工作——當年,電商還是個比較新鮮的詞匯。程木華打聽到香蕉的銷路不錯,找到一塊被荒廢的土地,做起了種養(yǎng)基地:3萬多棵香蕉樹,數(shù)千只雞鴨鵝,根據(jù)市場情況,還種過發(fā)財樹、藥材,養(yǎng)過天鵝,第一年就掙了40多萬元,讓10多名殘疾人找到了生活的門路。
作為惠州市龍門縣肢體殘疾人協(xié)會主席,程木華還為殘疾人打造輪椅,建設“愛心亭”。今年37歲的廖鑫全,因為小兒麻痹癥而雙腿殘疾,就是依靠程木華的幫助,坐著輪椅,在“愛心亭”里賣書刊、修鎖,甚至還開了三輪摩托車載客,現(xiàn)在已經蓋起了自己的小樓房。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10多年里,程木華共對200多位殘疾人提供各種幫助,其中50多人在他的幫助下自力更生,成為對家人、對社會有用的建設者和服務者。
眼下,程木華正在統(tǒng)計,除了遷址后重新開發(fā)的種養(yǎng)基地外,龍?zhí)镦?zhèn)周邊可以為多少殘疾人提供勞動崗位,針對這些崗位,又需要進行怎樣的培訓。